说起自己拍戏,刘祺云很自豪
穿上戏服,村民摇身成演员
刘祺云在工作室进行后期制作
600年前的公元1404年,山东省宁津县孟金寺村刘姓始祖刘鑫源,带领子女辗转千里,从北京密云来到当时的京师河间府宁津县(现山东省宁津县),立名小刘庄(后改为孟金寺)。现在的孟金寺村,共465口人,都是刘氏后裔。其中有位叫刘祺云的老人,在考证、撰写完600年家族史之后,自筹资金,自学导演,带领孟金寺的村民们开始了拍摄家族史电视连续剧《刘氏春秋》的艰辛历程。现在,今年59岁的他率领的这个农民电视剧组不仅在当地传为佳话,还获得了央视的一、二、四套节目组和山东卫视、上海卫视、凤凰卫视的青睐。
退休老汉写村史
1965年,刘祺云离开孟金寺村,到宁津县城工作。2001年12月,时年56岁的他办理了“内退”。在家自学电脑知识的同时,年近60的他着手写作孟金寺村村史。他用大量的事实得出结论:孟金寺刘姓家族,始于北京市密云县石匣村。
为了核实准确的信息,他往返京城五次,查阅了大量资料。2004年5月,近5万字的《孟金寺村史》完稿。它以翔实的资料,反映了刘姓家族由北京密云移民宁津,600年来建设家园的发展变迁史。
萌生想法要拍摄电视剧
当他把厚厚的一本本《孟金寺村史》印发给乡亲时发现,许多人连字都不识,又怎么能使这部《村史》起到鉴往知来的作用?这时,一个设想在他头脑中渐渐成形:拍摄电视连续剧展现家族史!
刘祺云说,“排戏几乎是零成本。”演员全部由村里的农民免费担任。他自任导演,兼任着编剧、摄像和制作人。他的老伴张秀芝负责服装、化妆,儿媳和女儿做助理摄像。服装和道具是主要的成本,每集电视剧控制在2万元之内。
两个月后,由他亲自执笔改编的十集电视连续剧本《刘氏春秋》脱稿了。他又到济南,学习拍摄和后期制作的知识,同时还买了数码摄像机、刻录机等设备。
全村上阵 齐拍电视剧
“听说我招演员,村民们报名得很踊跃。”刘祺云说。全村上至85岁的老人,下至4岁的顽童,都成了刘祺云电视剧中的演员。但刘祺云知道,作为农民,他们离真正的演员还差得很远。他把台词打印出来,挂在墙上供演员对照着;为了避开农忙,上午下地早晨拍,下午摘棉上午拍;让演员经常看着拍摄,不害怕镜头。
7月27日,是电视剧《刘氏春秋》开拍的日子。
“开拍!”随着一声令下,三部数码摄像机分别从仰、俯、平三个角度同时拍摄,演员们身着明朝时代的服装进入了各自的角色。《刘氏春秋》的第一集《移民》开拍了。
令刘祺云感动的是,为了拍摄第一个镜头“天蒙蒙亮,刘姓主人公准备离开密云”,原定6时正式开拍,但乡亲们不到3时就开始梳妆打扮。只有465口人的孟金寺,在这一天变成了节日。村里的男女老少早早赶来看热闹。
和意料中的一样,50多名村民演员面对摄像机镜头,背好的台词“卡壳”了;有的人把本该倒进碗里的“药水”,扔进河中;演员乱动,跑到镜头外面去了;就是走路,有的人也变得不会走了;现场有人呼朋唤友,只能晚上再重新配音。由于失误频频,20分钟的戏竟然用了6盘录像带。短短五十分钟的第一集《移民》,竟断断续续拍了一个多月。
验收成果 全村轰动
忙活了几个月后,第一集后期制作完成后,电视剧《刘氏春秋》的第一集终于和村民们见面了。播放自拍电视剧的那天晚上,屋里院外都挤满了人。只要剧中出现一个人物,便引来一片笑声和惊叹声。观众中不时发出喊声:“这个是我奶奶”,“看!我的孩子在里面”,“快看,快看,我爸爸脚上还穿着凉鞋”。一阵哄堂大笑。
困难不少 估计2006年底拍完
“由于资金比较紧张,整部戏估计在2006年底拍摄完成。”刘祺云说。“现在,村里人太喜欢这个了。第二集《改村名》11月才准备拍摄。”
由于这部电视剧时间跨度太大,为置办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的服装,刘祺云的爱人张秀芝就花了2万多元。
如果说服装只要有钱就能置办,那么背景与道具,就更让他犯愁了。如今的宁津县,到处都是现代农村的气息。因此,村里仅留的几处老宅,就成了他眼里的宝贝。有人要翻盖旧房,刘祺云就上门求人家拖几个月再说;为了拍摄一个连年战乱后萧条、破败的镜头,全体演职人员身穿破衣烂衫跑到几公里以外的盐碱地上……
30多万元的设备,一集至少2万元的拍摄投入,刘祺云还能撑多久?眼下正陷入资金困境的他说,打算把一套新房卖掉,以保证拍摄。”
最近有消息说:播放由社会机构和个人制作的DV片,必须事先送审。面对这些问题,刘祺云说:“村民的热情,媒体的宣传,我的性格,都不能让我随便就停止这个工作。”
(詹敏)
责任编辑:赵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