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青岛,人们很快就联想到了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等等一大批与青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名品牌。品牌是青岛的优
势所在,青岛因培育出众多的知名品牌而享誉世界,海尔、青啤等一大批名牌企业也因“青岛造”的标识而与这座城市共荣共进。
青岛的品牌连接着青岛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凝聚着青岛的谋略、艰辛和荣耀,承载着青岛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伟大梦想。品牌永远是青岛不断从优秀迈向卓越的中坚,是青岛未来发展的希望。在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地实施名牌战略的政策指导下,青岛走出了一条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到品牌经济再到品牌城市的发展之路。
“十一”黄金周期间,《跨越—————从品牌经济到品牌城市》大型展览回顾了这条发展之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关注,很多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对如何打造品牌城市,实现从品牌经济到品牌城市跨越的真知灼见。在此基础上,本报日前组织岛城部分专家、学者就我市发展品牌经济、全力打造品牌城市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嘉宾:
周咏梅(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陈福宝(青岛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传播学教研室主任)
郝赤彪(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闫杰(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王春元(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理论处)
王君庭(青岛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市经济运行局局长)
创新的机制超前的意识
是青岛名牌集聚的源泉
周咏梅:1984年青岛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品牌经济”战略。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品牌经济”战略成就凸显,涌现出海尔、海信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企业,使青岛市成为全国拥有名牌企业最多的城市。在理论界,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青岛现象”加以研究。我认为,青岛市在培育名牌企业中经验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
一是超前的意识与勇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企业刚刚独立步入市场,品牌意识相当淡薄甚至许多人还不知品牌为何物时,青岛市政府能高瞻远瞩,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提出与实施“品牌经济”战略,得益于青岛市决策者超前的意识与勇气。二是坚持与创新。近二十年中,青岛市坚持发展品牌经济,并在不同时期及时调整策略,赋予品牌经济新的内容。从1984年的争创“青岛金花”活动到1994年的“培育名牌、发展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活动,再到1999年的全面贯彻实施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使得“品牌经济”战略措施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领域不断延伸,由名牌产品延伸到名牌服务,培育交通、通信、旅游、房地产、商业等服务业品牌。正是靠着这种坚持不懈、努力创新的精神,青岛的名牌企业才可能在近些年中层出不穷。三是及时实施大企业战略,使企业快速成长。对于涌现出来的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市政府及时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整合城市资源。通过政府的组织、参与、协调,节省了时间,使企业能够短时间内完成磨合,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四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以及对企业家的充分信任等等。
从品牌经济到品牌城市
已成青岛特色发展模式
王春元:从名牌产品到名牌企业进而向品牌城市方向发展,青岛正在走出一条从品牌经济向城市品牌跨越的成功之路。回顾来路,注重在实现企业与城市共赢中发展品牌经济,形成品牌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品牌城市的发展,这正在成为独具青岛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
陈福宝: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兴起了打造城市品牌运动,这是城市自我意识觉醒的产物,也是市领导观念更新换代的结果,打造城市品牌和经营城市品牌都成了非常时尚的概念。
品牌城市跨越的两条路线
王君庭:青岛品牌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新一轮品牌战略,应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立足青岛资源优势,沿循世界品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借鉴中创新,在缩小差距中实现新的跨越。今后一个时期,围绕打造品牌城市,青岛的品牌战略发展,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发展战略,把品牌经济发展作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品牌经济中坚持“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物质文明建设线,即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发展线;一条线是精神文明建设,即工业品牌———服务品牌———政务品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线。通过这两条线的共同发展,实现从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的跨越。
闫杰: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城市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主要是强化舆论宣传,对于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市政府积极予以表彰奖励,并将其作为城市品牌纳入城市宣传之中,与城市形象提升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知名度。
品牌城市创建的两种模式
周咏梅:品牌城市的塑造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由城市品牌上升到品牌城市,即先培育城市的知名品牌,再通过这些城市品牌建设品牌城市;二是由品牌城市推动城市品牌,即先通过城市经营、规划、管理,改善优化城市环境,再以良好的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品牌。前者以青岛为代表,后者以大连为代表。
就青岛而言,应科学运营已有知名品牌,加速实现从城市品牌到品牌城市的飞跃。青岛市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实施名牌战略,到现在形成广为人知“青岛现象”,建立了以品牌企业集团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可以说初步实现了塑造城市品牌的目标,下一步应实现从城市品牌到品牌城市的飞跃。这一步如何走,我认为其基本思路应是“产品品牌———产业品牌———第三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当然,这些阶段并非是严格的顺序进行,如城市规划管理可以与前面阶段同时并行。
国际企业是打造品牌
城市可以借助的资源
闫杰:青岛有众多品牌企业,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始终并推向全社会,结合“诚信、博大、和谐、卓越”为核心理念的城市精神,在各行各业争创服务品牌,打造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和全社会文化建设互动,反过来促进品牌的创建。
陈福宝:青岛众多的国内名牌,青岛啤酒、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这是打造品牌城市的重要基础。但是我认为,青岛要成为品牌城市,还要借助外国名牌,事实上,作为世界500强的国际名牌企业有很大一部分都入驻了青岛,这也是青岛打造品牌城市可以借助的优势资源。青岛市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引来了大批外国名牌企业,还要为之提供优质、诚信的服务,使外国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创造名牌离不开诚信,打造品牌城市也离不开诚信,欲打造品牌城市,首先做“诚信之都”,创造名牌离不开诚信,打造品牌城市也离不开诚信,青岛在确立城市精神时把“诚信”放在首位,其意义也就在于此。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助国际和国内名牌,打造“品牌之都”。
更新意识就是培育城
市品牌的实力和未来
陈福宝:中国著名策划专家陈放先生曾经给出经营城市品牌的十大秘诀:第一,城市要有自己的定位。第二,要有自己准确的城市主题。第三,要有自己特有的城市特色。第四,一座城市应该有自己的一句口号。第五,一座城市应该有自己的一项有重大影响力的“活动”。第六,城市要注重自己的对外传播。第七,城市应该有优越而灵活的机制。第八,城市应该有自己的主导产业。第九,城市在城市品牌打造中应该有更新意识。第十,城市应该有能代表自己独特地位的“吸引物”。
结合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项,我觉得青岛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青岛虽然有崂山、海水浴场等吸引游客,但是给人的感觉还是很小。在青岛游玩,有一两天似乎就足够了,还没有形成旅游、购物、美食、住宿、娱乐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相比之下,杭州人就很有这方面的意识。杭州人认为,杭州是中国和世界上最适合人类休闲、旅游的城市之一,休闲旅游将是杭州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他们正在全力打造杭州“新名片”———世界休闲之都。杭州人也动了真格的:靠以研究休闲经济等为宗旨的中国休闲研究会在杭州成立;总投资20亿元、占地数千亩的世界休闲博览园也在杭州奠基;民间资本对投资杭州旅游休闲业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涌现出像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宋城、杭州乐园、未来世界等一大批休闲、娱乐主题公园。这些做法应该值得我们借鉴。
借奥运东风培育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品牌城市发展的良性机制
陈福宝:要把青岛打造成一个品牌城市乃至一个名牌城市,我们认为需要乘奥运东风,借名牌优势并且要综合培育,整合传播。
乘奥运东风,打造“帆船之都”。2008年,对青岛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青岛作为北京承办奥运会的伙伴城市,一定要争取让“地球人都知道”青岛。
打造一个品牌城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当然,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青岛有其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积淀,又恰逢奥运这一大好机遇。我们相信,在人杰地灵的青岛,诚信博大、追求卓越、屡创奇迹的青岛人,一定会再造奇迹、再创辉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会将一个“名牌之都”———更具魅力的青岛展现给世界。
王君庭:青岛今后的品牌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应在品牌营销中明确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以品牌资源的充分发掘,促进品牌运营,形成品牌积聚和衍生效应,走出一条以品牌为载体推进产业升级的特色化经济发展道路,形成比较优势,用市场化手段发展品牌经济。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加速优质资源、优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向本地聚集,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品牌经济的社会效应,全面营造品牌经济发展的良性机制和环境氛围。在工交经济继续实施名牌战略的同时,将品牌经济延伸到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挖掘品牌内涵,凝聚品牌发展的社会合力,规范各行各业的行为,提高青岛的城市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提高整个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全方位打造青岛的城市品牌,塑造“品牌青岛,青岛品牌”。
生态城市是城市品牌
创建不可或缺的元素
郝赤彪: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人类对城市的要求,已经远远不能停留在视觉艺术的感观层面了。城市的迅速膨胀、工业的飞速发展,能源、水源等自然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已经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未来城市的品牌应该是“生态城市”的打造。“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包含着两种重要的哲学观念———辩证的自然观和系统的区域观。“生态城市”就是人类与自然能够共生的城市,“生态城市”必须同时既是一个生物体,又是一个能够供养人和自然的环境。从地域范围来看,“生态城市”又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周围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青岛已经在建设“生态城市”的道路上有着良好的历史及自然基础,并在近几年开始描绘“生态城市”的蓝图,同时已迈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稳健步伐。城市要种草、种树,要保护环境,要保持城市水体、大气和地表的清洁,这只是“生态城市”的一个方面,“生态城市”的内涵远不止是清洁的环境和体面的外表,其更重要的意义应当在于其与社会的和谐,在于其对人性的尊重,在于其有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机制,在于其居民的安居乐业。
“生态城市”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和条件,人与人的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所在。本报记者陶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