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至少有一些社会新闻的真实性值得怀疑,而长此以往,媒体的公信力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岁末年初,国内多家传媒对过去一年的假新闻进行“盘点”,并分别评选出了“2002年度十大假新闻”。其中,《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因“影响较大”而名列前茅。这条假新闻最先刊载于2002年1月下半月的《家庭》
杂志,据原文称,山西省城某党报女记者吴丽,因写批评报道而遭到一老板的忌恨,被劫持、拐卖至陕北农村。最终,一位善良、懂法的农民通知了太原那边,吴丽才在与“狼”共舞61天后神奇获救。
此则新闻刊出后,迅即被国内10余家媒体转载,并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这条假新闻提到的“山西省城某党报”无疑是个“致命伤”,《山西日报》、《太原日报》两家党报经过调查后确认,这条看上去有鼻子有眼的新闻,纯属凭空杜撰的假新闻。《家庭》杂志社随后就此公开道歉,并解聘了该文的责任编辑。
什么样的新闻最容易造假?据我推测造假者心理,就是像《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这类社会生活类新闻最容易造假。无非是给当事人取个名字(通常还会煞有介事地宣称这是“化名”),再给当事人安排一个籍贯、年龄、职业,长相、兴趣,编造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比如凶杀、色情、婚外恋、同性恋、网恋、忠贞、背叛、复仇、报恩……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变幻莫测。不妨搞个深度报道,请某位子虚乌有的专家、学者谈谈对此事的态度和意见,请当地群众谈谈对此事的反应和看法。或者还可以搞个跟踪报道,随便说说这事儿最后是怎么解决的,还可以对这事儿进行认真的“剖析”和严肃的“思考”等等。
时政类新闻不容易造假,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敏感性,造假者要冒相当的政治风险;制造科技类的假新闻,非一般人所能为,起码要对某个专门领域有所了解,或者知道几个专业名词;财经、体育、娱乐类假新闻也不少,却常常纸里包不住火,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真相大白。相比之下,社会新闻在造假方面则有很多独特“优势”:一是更有市场,越奇特的社会新闻往往越容易被读者关注,适合人们在茶余饭后评头品足。二是真伪难辨,只要在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上含糊其词,往往就让人无从辨别,死无对证。如果《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的作者没有指明吴丽是“山西省城某党报女记者”,而是含糊其辞地说她是“山西某报记者”,这条假新闻也许就会蒙混过关。三是风险较小,由于这类社会假新闻不涉及政策性问题,也不大会造成直接的个人伤害,即使露了馅,造假者也大多不会承担什么责任、受到什么处罚。
因此我想,以后各位在看社会新闻时,不妨留意一下,哪些新闻中所说的人和事是完全可以杜撰的,而且是查无对证的。不能说这样的新闻都是假的,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当然了,这样的社会生活类假新闻也并非不值一看,权当它是一篇小说好了,小说都是虚构的,不也广受欢迎吗?只是如此下去,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