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聊天 | 邮箱 | 建站 | 房产 | 影视 | 求职 | 游戏 | 教育 | 短信 | 直播 | 广告
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青岛社会新闻 > 正文  
滚动新闻
警惕商家促销之“七大陷阱” 莫为贪图小利而循环消费
青岛新闻网  2004-10-19 11:26:47 吉林日报

页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关闭

 

  南方网讯 如今,商界竞争激烈,各种促销手段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消费者一见有促销活动就蜂拥而至,满以为得了多大便宜,殊不知掉进了商家精心设计的陷阱,自己还浑然不知。这里要提醒消费者:商家促销有七大陷阱。

  陷阱之一:一言无诺

  有的商家在广告牌
上醒目地写上貂皮制品“3折”,后面紧跟着一个小得不得了的“起”字,使得消费者在商场里逛了几圈,才能在角落里找到一件似乎穿过了的打3折的貂皮大衣。某商场宣传全场8折,但商场里又有一些柜台上标明“未参加本次活动,深表歉意”。有的商场宣称消费1500元可获386元的礼盒,实际上这个礼盒在市场上买,也不过百十元。

  一些商家在出售打折商品时,声称“打折商品不退不换”。很多消费者也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放弃了售后服务。这种做法显然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些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商品出现问题时,以为自己购买的是打折商品而放弃了维权,自认倒霉。

  陷阱之二:积分返利

  积分返利的方法相当于会员制。当消费者在某商场购物达到一定金额时,就可领取一张积分卡成为其会员。此种方法为商家积累了相对稳定的客源。消费者拥有会员卡后,能享有一年内购买该商场商品8至9折的优惠,却要先消费千元甚至更多,才会获得会员资格。有的商场还推出打折活动期间不接受会员卡,让消费者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消费者为了取得会员所享有的购物返还代金券,需累计花费一定金额,通常底限为数千元,而返还的金额往往比较低。有一位顾客一年内在某商场花费8000多元,积8000分,年底却只返还代金券100元,其余的只能转入下一年累计。

  陷阱之三:先抬后降

  一些商家打折销售,其标价比原先售价还高。某商场销售的某种高档全棉宽幅水鸟被,标明原价380元,现价200元。但在打折活动前,其售价仅为180元。还有些商家采用了明降暗升的手段,借打折之名推销长期积压的滞销货。国庆节期间,一位市民在某商场买了一条标明打“5折”、原价260元、现价130元的西裤,觉得挺划算。等回家仔细一翻看,发现了夹在裤腰上的标签,平时售价才110元,连呼上当。

  陷阱之四:购物返券

  商场有非常“高明”的一招:在活动前对商品价格做过微调,98元、298元、380元的商品比比皆是,就是没有整百元的商品。某商场规定:消费者购买商品累计满400元送90元代金券。一位顾客买了380元的T恤衫,为了得到90元的代金券,就只好再买一样商品凑够400元,可是很难找到20块钱左右的商品,便宜的也在百八十元,无奈之下,她买了一条价格80元钱的围巾,结果消费总额达到460元。460元的商品只能换取90元代金券,超额的那60元是不参加累计的。这时她还要再花掉这90元代金券,而商场里根本就没有刚好90元的商品,一般要再添上三四十元才能买一件商品。这可能给消费者一个错觉:用三四十元的现金,就购买了130元的商品,但如果仔细算来,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如果她再次购买的商品所用现金部分超过400元,商场还实行循环送,这样买了再送,送了再买,就陷入了循环购物的怪圈。尤其是购买了较大金额商品的消费者,不把商场逛上几遍,不把钱包变“瘦”,恐怕难以走出商场的大门。

  陷阱之五:赠送抽奖

  有的在售奖券时,如果所剩不多,而大奖尚未出来,就停止销售;有的在奖券上做暗记,由员工将大奖抽走;有的一开始就耍花招,制作奖券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大奖。有的奖品或赠品是商场积压卖不出去的商品,消费者拿回去也用处不大。有些商场的赠品还附带条件。如在某商场购物满100元就可免费领取香水,但必须自带容器,或者花十几元买一个盛香水的瓶子才能拿走香水。而一般消费者在逛商店时,又怎么会想到带一个盛香水的瓶子呢?一些商家设奖,只有再次消费才有效,否则形同废纸。如你成了今天的“幸运顾客”,商家给你的奖是其下属某美容中心或酒店的贵宾卡,声称凭此卡六折优惠;或给你的奖是相关单位某歌厅或舞厅的门票,你一介平民咋能消费得起?

  陷阱之六:四季甩卖

  消费者所看到的甩卖商品,未必都便宜。什么“拆迁大甩卖”、“赔本销售”、“跳楼自杀价”、“血本无归价”等声声呐喊和醒目招牌,令经不住诱惑者纷纷解囊,随后便连呼“挨宰了,挨宰了”。有些商家门口一年四季都挂有“清仓甩卖”的招牌,其欺诈伎俩不言自明。

  陷阱之七:“最终解释权”

  现在很多商家在打折促销时,都会在最后一条写上这样一句话:“本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当发生消费纠纷时,因商家声称拥有最终解释权,而使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受损。消费者常因它的不显眼而忽略了它,或以为它的无足轻重而无视它的存在。但等到商品出了问题再去找商家的时候,商家就会理直气壮地拿“最终解释权”作为挡箭牌,“名正言顺”地逃避责任,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面对商场巨大的宣传条幅,消费者须睁大双眼,不要为了小利而进行循环消费,要买自己真正所需商品,这才是聪明的消费者。

  记者 毕玮琳

                           编辑:林彦婷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报业集团服务热线为您提供飞机订票、送票上门,电话:2871111】
  发表评论
 
内容
 热点资讯
·营销总监营销经理高级营销员认证
·西安交大MBA青岛招生开始啦!
·天津大学在职攻读MBA课程班招生
·中嘉学校小学生英语周末班热招中
·关注体育赛事 走进体育世界
·十一黄金周盛宴,将旅游进行到底
·百年活力激情涌动 青岛崂山矿泉水
·留学韩国名牌•适合工薪阶层-华威
·2004年青岛首届教育招生网上巡展
 

 相关链接:


 站 内 检 索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867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