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北京马拉松赛出现了一幕让人心碎的悲剧:有13名参赛运动员途中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其中两男子猝死;死者一为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一为供电局的退休职工。(10月18日《新京报》)
据报道,猝死的两名运动员都是业余选手,平时都是喜欢锻炼的长跑爱好者,参赛前身体
也不错。目前,两人猝死的原因还没有得出最后结论,但专业医师指出,参加马拉松比赛前详细检查身体是必要的。
对于马拉松这样的比赛,组委会赛前应该对选手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比赛时和比赛后应该提供周密的服务保障。但报道中有参赛者反映说,这次比赛参加者大多数是业余选手,很多人下午3点以后才到达比赛终点的,但不知为什么,他们从赛程22公里处以后就无水可喝了———而马拉松比赛进行到20公里时正是人体的极限。组织者是否充分考虑了比赛中众多的业余选手,并给他们提供了周到的安排呢?
北京马拉松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十大马拉松赛事”之一,它带给有关部门的荣誉也越来越多,组委会要求比赛上档次、上规模的决心也不难理解。前几年很多报纸都用深情的笔墨描绘:“参赛选手除了专业选手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热爱体育运动的业余长跑爱好者以及首都十九所高校的大学生”,“人群里有精神矍铄的老人,有体格健壮的中年人,有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友好人士……”现如今,我们不妨冷静地问一句:搞这样人数众多的马拉松比赛,组委会究竟能提供多大后勤保障;这些居委会动员来的“精神矍铄的老人”、学生会组织来的“高校大学生”,有没有经过认真的体格检查;比赛时除了格外关照专业运动员,有没有为业余运动员进行充分的服务保障?
去年的联合会杯足球赛,非洲足球运动员迪安·福猝死球场,很多媒体不禁大声呼吁:国际足联的比赛太过频繁,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现在的马拉松赛在规模追求上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比赛中,约有400人因韧带拉伤接受治疗。没有严格的赛前身体检查、没有得力的后勤保障,片面追求比赛上档次、上规模,这样的“体育形象工程”正是造成“北京马拉松悲剧”的原因之一。马拉松赛发动长跑爱好者广泛参与、提高全民素质是没错的,但规模也要量力而行,如果为了创造“人数众多、规模巨大”的效应,不顾实际地扩充参赛人数,这样的“体育形象工程”比奢华的体育场馆造成的后果更可怕。(朱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