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发电厂厂区的东北部,有一处老厂房静默地站在那里,与身旁现代化的30万千瓦机组形成鲜明对比。那低矮的屋顶,苍灰的墙面,陡然间勾起人们对青岛电力历史的悠长回忆。 翻开历史的长卷你会发现,青岛这座开埠只有百余年的城市,却是山东电力的摇篮。1898年,德国商人
朴尔曼斯在河南路与天津路交叉路口装设了两台柴油引擎发电机,成为山东电力的肇始。从这时起到全国解放,青岛电厂的装机容量逐步达到了3.5万千瓦。 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青岛电力的退休老人蓝恭泽回忆说,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为了防止国民党反动派撤退时搞破坏,青岛发电厂职工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自卫队,把一些重要的设备拆卸后分头隐蔽起来。从建国到1955年,青岛发电厂就是靠着这些落后的设备,进行着一项项技术革新,为青岛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电力资源。
在此后的20多年里,面对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青岛发电厂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以每年投产一台机组的速度发展,并先后完成了1000多项技术改造,成为胶东半岛的主力电厂。与此同时,抓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建设全面复苏的机遇,我市从1978年开始建设黄岛发电厂。目前,黄岛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达到67万千瓦,为我市尤其是青岛经济开发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电能。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随着我市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我市的社会用电缺口日渐增大。作为经济发展先行官的青岛电力,开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退休老干部王连芳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年前的一天,市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大家赶到后,看到会议桌上摊着一张韩国报纸。原来,韩国的一些企业家到青岛考察,听说这里用电要采取“开三停四”的限制办法,于是失望而归。
青岛想吸引外商纷至沓来,就必须告别缺电的尴尬局面,就必须进行扩建。然而,此时的青岛发电厂用地紧张、资金严重匮乏,更何况,“八五”计划这盘“大餐”里,根本就没有青岛发电厂的项目。在此情况下,青岛发电厂迎难而上,自1987年开始,用了5年的时间,使扩建所需的各项硬指标全部达标——1992年,项目终于批了下来,总体规划4台30万千瓦机组,一期先上两台。
1996年底,总投资33亿的青岛发电厂一期扩建工程,仅用了32个月的时间就建设而成,成为全国发电新机组建设的一面旗帜,同时也在青岛的电力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岛发电厂一期扩建工程两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投产以来,累计发电275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利税18亿元,缓解了我市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为岛城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而当历史的车轮把青岛载到了新世纪,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再次摆在了岛城人民面前。
地处山东电网末端的青岛电网,虽然已经建成了潍坊至青岛、日照至青岛两条500千伏输变电工程,2003年变电容量近650万千伏安,但终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让青岛电力供应亮起了“红灯”,近两年来多次出现拉闸限电现象。
此时,机遇再次垂青青岛发电厂。利用地处青岛电网负荷中心的优势和2008年奥运会的契机,青岛发电厂拿出了扩建两台大型热电联产机组的方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2004年8月,青岛发电厂二期扩建两台30万千瓦大型热电联产机组通过国务院审批后正式立项。按照规划,2005年,第一台3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投产;2006年,第二台30万千瓦机组投产。到那时,青岛将拥有一个百万级特大型发电企业。
55年来,在发电事业写下壮丽篇章的同时,我市的供电事业也留下了光辉足迹,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为适应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需要,针对城市电网历史悠久、结构不合理、设备陈旧的实际情况,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持续、大规模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先后投入30多亿元的资金,通过结构合理、装备先进、运行可靠的现代化电网,彻底解决了“有电送不出用不上”的“卡脖子”现象。目前,青岛电网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先进供电企业的水平。
55年间,青岛发电厂从一个羸弱不堪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自动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企业,装机容量由3.5万千瓦猛增到130万千瓦。
55年间,青岛电网由年供电仅有10.8万千瓦时,发展到去年年供电超过123亿千瓦时。目前,青岛供电公司拥有75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077公里35千伏及以上线路,1.06万平方公里供电区域。
55年间,青岛电力这一城市命脉的光芒,由纤细而粗壮,由微弱而强烈。如今,它正以极其张扬、极其豪迈的姿态,延伸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催动着这座美丽的海滨之城的新一轮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