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共中央,只有总书记一职不设副职。但各省市自治区中,副书记的职数多的达8个,少的也有3个。其中,北京、天津副书记职数相当,各有6位,福建和青海省最少,各有3席。为确保干部队伍的精干和高效,今后中共中央将要加强对党政领导的监管和选配工作,逐步减少地方党委副职领导人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10月
12日《现代快报》)。
笔者认为,此举具有多项深远意义。
精简机构和冗员是建立高效政府的首要之举。然而多少年来,我国各级官员数量不仅未见减少,还有上升趋势。“精官减政”工作一直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有关部门未能有足够的魄力和动力从“头”开始。试想,一些省市高层部门人满为患,副职人数多达8人、6人(当然,按照中国的惯例,这还不包括“括弧——享受副X级待遇”的人数),那么,一些地市、区县、乡镇的副职人数必然也会上行下效,甚至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精简难度和阻力也可想而知。如今只有从省市党政副职开始精简,才能给下级各部门作出表率,也才能促使下级各部门拿出实际行动,动起真格。
从省市副职开始精简,进而促使下级部门精简副职和冗员,也是减轻群众负担,特别是基层群众和农民的负担,从而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务实之举。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历史上官民的比例在西汉时是1:7945,在唐高宗时是1:3927,在清康熙时是1:311,在建国之初大约是1:600,目前则达到1:28左右。随着供养每名官员或其他公职人员数字的逐渐增多,百姓负担必然加大。因此,如果此次官员“减副”能够从“头”开始,并带个好头,无疑会使我国的“精官减政”工作再上新台阶,使广大群众受益匪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员“减副”也是在为百姓“减负”。
在当前全党把提高执政能力看作重中之重的情况下,减少副职人数的确是提高执政能力一个有效之举。目前,各级机构重叠,领导职数过多,已经成了提高政府执政效率的“瓶颈”。一些地方事务因为多头管理、“婆婆过多”,遇到利益相互争夺,遇到麻烦则设法推诿,以致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不仅谈不上效率,还使百姓多有怨言。由于官本位思想严重,不少单位还出现了“官”和“员”倒挂,以致大家争相当管,却没有人愿意做事的怪局面。有人对此做过比较,中国的有些单位内,领导与下属人员的比例为1:0.84,而日本为1:3.6,美国为
1:1.7。如此,做官的多于办事的,行政效率从何谈起!
“减副”如果真能从“头”开始,相信不仅能够提高执政能力,破解机构精而不减的难题,而且还能切实为百姓“减负”,提高百姓与政府的亲和力。(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