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案件在全国都十分普遍。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面对不断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
,面对孩子们恐惧、无助的眼神,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校园暴力不仅给孩子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更给他们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伤痕。许多人都在呼吁“拒绝校园暴力”,可为何这么多年过去,依然有不和谐的声音在我们耳边响起?
他们躲在小巷深处,魔爪伸向放学的孩子……
近日,广州市越秀区法院对一起多次恐吓、抢劫在校学生的“校园暴力”案件进行公开宣判,“校园安全”的话题成为与会者议论的焦点。
不少学生家长反映:专门勒索在校学生的“鬼仔”(广州人对这些勒索者的称呼)在广州十分普遍,他们趁着中午或下午放学的“真空”时间,躲在学校附近的巷子或便利店内伺机下手,看到比自己小、比自己矮的低年级学生就动手勒索。不少学生被这些“鬼仔”吓得不敢上学,学生遭到这些人殴打致伤致残的惨剧也时有发生。
还有一些“鬼仔”拉帮结派,在校园内外编织起一张邪恶的网络,被“网”住的学生必须按时交纳“保护费”才能保平安。广州一家中学的初一学生杨某就曾因为拒交“保护费”被“执行家法”打得头破血流。据介绍,学校很多低年级的学生都被胁迫做了这些人的“小弟”,由于害怕被“掌门”和校外的“大佬”打,同学们都不敢向家长和老师反映。是什么让“校园暴力”如此猖獗?
不少已侦破的“校园暴力”案件都表明,许多作案者都是先通过“自愿”结帮,并收取一定数目的“入会费”作为活动经费,然后一起去“共同致富”———收取帮外学生的“保护费”。现在的小孩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们,这些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中,往往急于寻求“保护”,一些校园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就是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形成的。
有不少学生反映,勒索事件不断发生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不力有着密切关系。不少学校周围深巷太多,多年无变化,给作案者提供了便利。缺少校外教育也是孩子频遭“黑手”的原因。人们通常认为,孩子在家由家长教育,在校由老师教育,但不在家不在校这段真空时间给忽视了。
目前,国外的社区等一些正式非正式的组织已经对孩子的这一真空地带予以极大关注,如在其放学后提供一些活动场地等。
在目前应对“校园暴力”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之时,许多学校都只好定出硬性规定来保证孩子的安全:“来上课的路上不要带手机等贵重物品”,“每天身上带的现金不要超过10元钱”,“尽量结伴走大路”。
但学校的这些硬性规定往往也不那么“保险”,许多家长只好采取最稳妥的办法:亲自去接。不少家长抱怨:“为了接孩子,不得不放下手头上的很多事情,但不接不放心啊!”保证孩子的安全,从哪里做起?
目前,全国各地已针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开展了大规模的联合整治行动,对侵害师生人身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和校园周边的流氓团伙、黑恶势力进行严厉打击。不少辖区推行了“钟点保安”工作,在学生上学、放学的时间加强学校周边巡逻。不少学校还聘请了公安、政法系统的法律工作者担任“法制副校长”,协助处理校园意外事故,共同应对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频繁发生也促使人们将关注的眼光投向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少专家提出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许多中学已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和知识咨询。
还有专家指出,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由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会德高望重的人组成一个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学校管理、学校周边环境、教师行为等进行监督,及时向地方当局和学校提出建议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