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述 (记者 徐敏)
大学新生进校后第一课上什么?心理课。今秋开学,复旦大学为新生开设心理讲座,还向他们发放“心理书签”:心理咨询目的、校心理教育系列活动、校心理咨询中心电话和电子邮箱等,一目了然。华师大等高校推出“适应讲座”,围绕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处理等话题,给新生以指导。
上海高校积极构建“发展咨询为主,障碍咨询为辅”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构建危机干预网络
当今大学生心理状况如何?本市一些重点高校的调研显示,大学生中约0.6%存在心理疾患,需要医疗干预和治疗;约10%存在心理问题,约20%存在一定程度心理困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对前途与目标迷惘、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心理问题与困扰如长拖不解,很可能变成心理障碍。
为此,上海高校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系统。许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全天候为学生解忧。前些日子,大学生小王到校心理咨询老师那里求助:“我平日里无精打采,一上网就特别亢奋。每天告诉自己不要泡吧了,可一到傍晚,还是不由自主地走进网吧,玩到凌晨,想停也停不下来,怎么办?”老师分析,小王得了“网络成瘾症”。除心病须找源头。交谈中,老师发现小王渴望胜人一筹,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便到网上寻求心理补偿,以致形成严重依赖。老师对症下药,从帮助小王树立自信心着手,解决他的心理问题。
每位大学生一进校,就被纳入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网络。目前,新生入学心理普测在高校普遍开展,各校还建立起较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通过普测,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校心理咨询中心便与院系老师联系,组织这些学生开展心理个别辅导或团体训练,帮助他们及时解开“心结”。
指导学生开发潜能
“你知道自己身上的优点吗?你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华东理工大学一堂心理教育课的主题是“长处挑战”。听课学生大都缺乏自信,有的认为自己勤奋刻苦却收效甚微;有的贫困生与一些同学生活水平反差大,心理失衡。在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中,他们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我的笑容很漂亮”、“我学东西很快,尽管现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没有其他同学强,可我相信没多久就能赶上他们”……
上海高校心理教育重视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辅导和教育方式也从封闭的屋子、一对一咨询,拓展到“阳光灿烂”的大舞台上。复旦大学的团体心理训练包括人际交往、减轻压力、摆脱忧郁、增强自信、团队精神、生涯规划等专题。心理教育载体也新意迭出,有拓展训练、校际联谊、心理剧汇演、心理网站等,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营造人际互动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健康心理。
充实心理教育队伍
时下,在上海许多高校,心理咨询老师是最忙的人。高校开展新生心理普测后,许多学生主动查询测试结果,预约咨询服务,人数是前些年的三四倍。越来越多的学生有烦恼和困惑时,也愿意找心理老师聊一聊。对学生心态变化,老师们既欣喜又担忧。因为目前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之比基本是1比5000。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普及性教育时,师资力量就显得不够了。
充实心理教育师资队伍,不少高校有新动作。上海交大日前举办“大学新生班主任心理教育技能培训班”,请专家为班主任们培训。不少班主任经培训后表示,今后做学生思想工作更有“底气”。
上海财大、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还尝试让学生担任心理健康助教。华理准备在新生中每个寝室选一名心理助教,信息一发布,大学生们踊跃报名。学校挑选了一批心理素质好、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助教。心理咨询老师为他们作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危险信号等方面培训后,这批学生将成为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使者。
特约编辑:wgl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