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麦窑的“山海人家” 2004年6月18日,崂山区西麦窑村“山海人家”正式开张了。为这事忙活了三年的村党委书记王振臣终于露出了笑脸。
西麦窑村地处崂山脚下,面临大海。全村约二百户六百口人,大多数人家靠捕捞业为生。三年前,王振臣当选村党
委书记,他发现当时许多村民盖了小别墅式的房子,却有一大半空着,挺可惜的,村子又靠着黄金旅游线,何不发动村民开办家庭旅馆,开辟一个增收的渠道。为此,他先后带着村委会的主要成员去了日照、蓬莱等地去考察。经过一番周折,今年春天,由王振臣牵头成立了“青岛崂山风景区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原本打算安排八至十户人家办旅馆,没想到,报名的时候,有六十多户报名。公司为它们定做了统一的标志、床及床上用品,并取了个名字———“山海人家”。今年“五一”期间,“山海人家”开始试营业。至今,“山海人家”共有31户家庭旅馆。 妇女扛起经营大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山海人家”是为西麦窑村的妇女办的,因为它解决了妇女的就业问题。“村里的男人原先干什么现在还干什么,家庭旅馆都是妇女在经营。”王振臣介绍。
30岁的董素清结婚前在沙子口一家合资企业上班,结婚后放弃了工作。她花了五万元用两个月的时间把自家的房子收拾得漂漂亮亮,为此体重减了十多公斤,但董素清却很开心。原来家庭生活都是靠丈夫下海捕鱼,现在她也成了家庭经济的支柱了。村民王翠仙的家在村子深处,为了改善交通,她自费修了几十级台阶与山坡顶上的公路连通。为了增加客房床位,老两口把柴房打扫出来,自己住进去,正房就让给了客人。“要是客人冬天来,就住炕,暖和!”王翠仙说。前几天,王翠仙接待了十几位湖北客人。客人不去饭馆吃饭,要吃她做的农家饭,还点名要做土豆炖芸豆。“光是土豆就用了五公斤,用这么大的盆子盛的。”村民王枝婷的房子也许是全村最漂亮的。这栋两层石质建筑看上去像座欧式别墅。她的丈夫董连胜生意做得不错,买了辆“帕萨特”,成天在市里跑。儿子在高科园读高中,一个月回来一次。每月的大多数时候,王枝婷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她有个姐姐开茶厂,家里因此便摆放着各种档次的茶叶和茶具。来了客人,她喜欢跟客人对坐喝茶,顺带讲讲茶道。“咱的房子装修没花什么钱。房子闲着也是闲着,挣多少是多少。”她说。
办家庭旅馆的妇女们想尽一切办法要给客人留个好印象。她们参加村里组织的培训活动,学习待客礼仪,改变自己以往过于随意的生活习惯、说话方式;她们把房间、床铺打扫得一尘不染,甚至准备了花露水在房间里喷洒;她们储备着精心制作的山菜、咸鱼,按照客人的口味烹调。
“山海人家”期待明天
公司也有一本“苦经”。它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每家旅馆上缴的管理费。公司将旅行团介绍给家庭旅馆,从它们的营业收入中抽取20%。这些收入除了用来支付公司的房租、日常开支,还要用于各种接待活动、业务往来。
“赚钱的是村民个人,公司不仅没赚,还赔钱。”王振臣说。但是最令王振臣烦恼的,还不是公司亏损这件事。“最麻烦的事,就是管理了。农村人到底文化水平低,管得稍松点,什么事都出来了。”公司要求每张床位交纳3000块钱的保证金。几个公司领导经常去各家检查卫生,事先不打招呼。要是查出来有脏、乱、差,就扣保证金。如果有客人投诉,一次全部扣光。“目前为止,还没有客人投诉的。”王振臣说。
王振臣曾经给全村妇女算过一笔账:一天不说多,挣20块钱,一个月就能挣600块;一年要是开业10个月,就能挣6000块钱。据介绍,开业3个月来,每逢周末,全村的家庭旅馆全部爆满。每家旅馆的床位几乎都不少于10个,一个床位20块钱。这样,七八月间仅周末两天的收入,加起来就有三千多元,一年6000元的目标不难达到的。
“今年年底,我们还要发展25家家庭旅馆。”王振臣透露,“这次是采取奖励的方式,谁达标了给谁奖励。”
发展乡村旅游意义重大
“山海人家”的创办,得到了崂山区政府的支持。崂山区旅游局副局长张秀告诉记者,国家旅游局对崂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予了较高评价。今年,在世界旅游组织与国家旅游局联合举办的全国乡村旅游培训班上,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考察了10余个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市、区,从中确定了包括崂山区在内的3个发言单位———这是唯一的县(区)级发言单位。
区政府最初注意到乡村旅游业,始于扶贫措施的启发。旅游局每年都要对一些贫困山村进行帮扶,可是帮扶过后贫穷依旧,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张秀认为,崂山区开展乡村旅游具有自身的优势,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资源禀赋独特。崂山区是一个以山海为主体的区域———既有田园风光又有山乡特色,既有陆域风情又有海滨美景。二是区位条件优越。崂山区处于大青岛旅游产业链上,从而具备走出“近郊游”、走向“世界游”的良好条件。三是发展保障有力。崂山区的山体、海岸线都属于重要的景观资源,使得崂山区的乡村旅游资源不会因为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而受到影响,从而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经过几年的发展,崂山乡村旅游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集体及农户、渔民共同参与相结合的以节会吸引人流、以人流促进物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2002年,崂山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60万人次;2004年的前5个月,接待人数已近200万人次。目前,全区乡村游从业人数已达22680人,农民人均每年增收800元以上。乡村旅游既为库区、海岸线保护区、风景保护区的农民致富开拓了一条新路,也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链接
日照市王家皂村曾是一个以海产品捕捞业为主的渔村,1999年集体建家庭旅馆,开发渔家民俗旅游。仅2003年一年,这个仅有106户居民的小村庄就接待游客31万人次,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3800万元。村里还成立了度假村、泳装销售、游艇、照片冲洗等专业服务公司,不仅解决了全村300多口人的生活问题,还吸引了周围近千人来此经商和当季节工。旅游旺季全村外来打工者人数已达该村村民总数的3倍多。更令人欣喜的是,村民的素质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游客们说,在休闲度假的同时体验纯朴清新的民风,是王家皂另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