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锁已经难倒很多锁匠。(记者
赵复 摄)
本期人物:张建国
-因为几年前的一桩盗窃案触发灵感,身为
警察的他开始研制一种不能用复制钥匙打开的锁,如今他发明的专利锁被称为全国第一把“不可复制”锁
-他的专利锁难倒了深圳、温州、武汉的多名开锁师傅,其中有的号称是锁王
-近日,我市一家拍卖公司专程找到这位“锁匠”,决定将此技术向海内外公开拍卖一把奇锁难倒一片锁匠
目前,已有武汉、深圳、温州等地的10名锁匠试图配钥匙开锁,但无一成功,大所数锁匠面对失败时称:“锁坏了”和“锁被人动过。”
即使配制齿形完全一致的钥匙,也打不开同样一把锁。张建国称,正是因为这种钥匙的不可复制性,他的这项发明才能获得国家专利。
记者看到,在国家专利局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中,张建国的专利锁名称为“具有普通弹子和磁性弹子的锁”。这个名称很拗口,张建国称正在为它想个通俗的名称,便于老百姓记忆。有人建议叫“不可复制锁”,老张担心这种叫法是否有点张狂。张建国说,锁的安全性能是建立在非破坏性开启前提下的。对于自己的这项发明,他称,真正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过在锁芯内随机放置磁性弹子和普通弹子,对应生产的钥匙能探测到锁内信息,而一般的钥匙无法探测到里面的结构,即使万能钥匙也不行,所有配的钥匙肯定打不开。
一桩盗窃案引发奇锁缘
1986年,我市发生的一桩盗窃案,让身为警察的张建国感觉到有研制不能复制钥匙锁的必要。
当年,我市一家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从国外出差回来后不久,发现存放在家中保险柜内1000美金及其它一些贵重物品不见了,而且保险柜没有任何撬动的痕迹,公司保卫人员及警察先后赶到现场,没有找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大家一致认定是“内盗”,但到底是谁,却难以判断。能接触到工程师钥匙的人除了家人外,还有同事和司机。
办案民警列出一长串名单,逐一排查,耗费大量精力后,把嫌疑重点指向工程师的司机,经过一番攻心斗智,迫使其交代了作案过程。
原来,因常常帮工程师回家取文件资料,司机王某对工程师房间的结构十分熟悉,发现了其存放贵重物品的保险柜,在一次单独拿钥匙到工程师家的途中,王某偷偷配制了一把钥匙。王某行窃后半个月,工程师才发觉丢了东西。
仅仅是一把相同的钥匙,制造出如此难破的案子。参与办案的民警张建国下决心弄一把不能复制钥匙的锁。当时,他已年近不惑。
警方统计显示,因偷配钥匙实施盗窃的破案难度很大,破案率也很低。而且在那几年,一些重点内保单位,重要文件资料及贵重物品内盗案频频发生,最终矛头都指向脆弱的锁上。
一项小发明展现了他的天赋
其实,张建国发明神奇之锁并非偶然。11岁时,他就曾被评为武汉市“小革新能手”。
1958年,正在读小学的张建国与同学一样,“积极”参加当时的各种社会劳动。一次,学校运回了一大堆铁矿石,让学生用锤子把铁矿石砸成更小的石块。
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只手扶着石块,另一只手拿锤子击打,这种成年人都难以控制的劳动方式让一群孩子吃尽了苦头:有学生经常把锤子打到手上去。
此时,11岁的张建国动起了脑筋,他想了一个手脚不直接与石块接触的安全方式:先找一块砖,中间凿孔,从上面丢铁矿石,先用一只脚站在砖的一端,让铁矿石漏出后,踩上另一只脚,这样两脚左右移动,通过砖的碾磨,第一块铁矿石被压碎,第二块又漏下去。这种方式,提高了效率,人的身体也不会受损。
先后参军、从警的张建国始终没有丢下对发明创造的爱好。他迄今已有11项专利技术。
面对记者的采访,张建国连称自己弄出这把锁是“业余爱好”。从小喜欢摆弄锁的张建国,虽然随后从事的工作均与锁无缘,但只要发现一把新鲜锁,无论是性能还是外观,他都要琢磨半天。他没想到,从部队专业到市公安局科技处,接触到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案件时,才发觉一把锁竟是如此的重要。
1986年,年近40岁的张建国调集自己平时储备的资料,钻进简陋的工作间。
1993年,“具有普通弹子和磁性弹子的锁”雏形初显,张建国制作了一把送到深圳的朋友处,那个朋友当即找锁匠实验,成功后欣喜异常,自己拿出1000元钱奖励给老张,并称已看好这把锁的前景。
这把锁经过不断完善,今年9月29日,国家专利局正式发布授权公告。就在当天,我市一家拍卖公司找到张建国,决定公开将此技术向海内外众多感兴趣的商家拍卖,以尽快将锁投入生产。
(文/记者 刘丰实习生 刘斌 余小小 通讯员 杨槐柳 人物新闻主持人:杨春梅)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