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泰山六中英才学校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但教师、学生均没有领到课本,学杂费、住宿费也未收取。同日,泰安六中与原英才联合办学协议经仲裁撤销。9月3日,泰山区教育局、六中通知学生暂时放假。
记者9月25日到泰山六中英才学校采访时,学校人去楼空,近300名学生已被转学安置。
初创有成 媒体追捧
泰山英才学校初创人之一、学校原董事长、今年58岁的李秀海,2000年6月向区教育局写报告,拟以入股形式办一所民办初中,同月获批,成为泰城首家民办学校,多家媒体积极报道。学校租了泰安交通技校的楼房,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李秀海任董事长兼校长。到2002年9月,学生达到210人,教师20余人。
遭遇资金难题
学校得到了泰山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2002年,学校贷款600万元买了117.6亩地,当年6月10日开工,10月8日全体师生迁入新校。
但不久,办学经费紧张状况显露。虽然,此时英才账面股金已由最初的56万元,扩至462万元,100余人参股。但据了解,除银行贷款外,英才至今还欠土地款135万元,及其他欠款。民办学校主要靠学费收入,英才一年学费收入不过70多万元,教职工工资等就要三四十万元,其他要付贷款利息及各项费用,怎不捉襟见肘?校董事会提出,谁能筹到办学资金,董事长由谁来干。2003年3月31日,在泰山学院任职的李昌峰因给学校筹来200万元资金,出任英才新董事长。
管理方面。2002年起李秀海不再自任校长,开始聘任校长,但这校长有点难干:2002年7月聘的一位校长干了一个月辞职了,接下来聘任的校长干了不到一年也走掉了,现任的王校长是2003年4月聘任的。股份制不规范,学校账目上股金扩至462万元,却一直未到有关部门变更登记手续,注册资金还是最初的3万元。
联合办学起波澜
为摆脱资金难题,学校于2003年6月底与泰安二中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有:二中派人参与业务管理,学校性质不变;每年提出学费收入的10%,作为泰安二中的投入,用于英才学校的建设,并准备于7月8日挂牌。
原英才负责人表示:区教育局认为,二中是市属学校,英才与二中联合是“肥水外流”,不同意两家联办。在此情况下,泰山英才取消了与二中的联办计划。泰安二中不久购买了原泰安商业学校的校舍,办起博文中学,招收初中生,现已达到18个班800余学生的规模。
勉强撮合 六中接管
区教育局经过调研,建议英才与区属学校泰安六中联合办学。2004年1月20日,双方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总股本600万元,六中持51%股,其中六中的学校品牌占41%,现金作10%。
协议签订后,原英才董事会即刻停止工作,由新成立的六中英才学校管委会代管,区教育局主要领导任管委会主任,区教育局副局长兼六中校长泰正修任总校长。想方设法要把这所学校办好,抽调了20余名教师充实师资,使大班小化,适当增加了教师待遇;从全区抽调近200名学生进入英才学校,为吸引生源,50余名学生免收学费,其余的减免。
2004年春开学后,六中、区教育局感到了办学困难。六中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原英才学校账目,认为其存在隐瞒亏损等行为,5月份遂以英才有欺诈行为等提出撤销联办协议。9月1日,泰安市仲裁委作出裁决:认为英才学校无欺诈行为,但因无土地证等撤销了联合办学协议。英才对此不认可,已向市中级法院提请撤销裁定。
原英才学校负责人说:“学校联合后,六中应投的60万元现金分文未付;学校尽管更了名,到现在的公章还是原英才的。”据悉,原英才学校的公章及财务账目还在六中手中。六中负责人则表示,当时因考虑春节后招生,协议签得有点仓促,六中虽未以股金投入,但拿出40余万元给教师发工资。
10月8日,记者向泰山区教育局了解情况进展。据悉,目前学校的近300名学生,经区教育局及多方努力已转学。学生本学期的学杂费、住宿费等,开学时就没有收取。区教育局从全区抽调的20余位教师已回原学校,原英才的教师因采取学期签约,至今年8月底到期,目前部分也已找到出路。
在泰山区政府、教育局促动下,国庆节前后英才与六中已开始重新商谈合作事宜,据了解,原英才学校对重新合作持积极态度,六中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重新合作仍有难度。”
□ 本报记者 王 原 李慧敏 本报通讯员 范进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