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各种各样的“文化节”又多了起来。由此想到几年前读过的一篇杂文,是讥讽某地举办“刘邦文化节”的,文章说,刘邦早年是个“流氓无产者”,无文化可言;待做了皇帝衣锦还乡,也只哼出个“三句半”的《大风歌》,还是没什么文化。所以,搞“刘邦文化节”实在没有道理。
批评归批评,“文化节”
泛滥之势却愈演愈烈。这厢办“女娲文化节”,那厢搞“巴人文化节”;搞过了“牛奶文化节”、“荷花文化节”,又要搞“国际杨梅节”、“国际白鹭节”。前段时间,南方某地居然搞了个中国龙虾节与某地发展高层论坛,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有些“文化节”确实有品位、有内涵,有举办的必要,但什么活动都冠以“文化”的名义,就有泛滥之嫌。热衷于搞“文化节”,并不说明某些地方的官员多么有文化或多么热爱文化,他们要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所谓“文化搭台”,无非是指找一个名义,请几个“大腕”,搞几场演出,在媒体上炒作一番,搞出点“知名度”;所谓的“经济唱戏”,是指借着“文化节”的热乎劲儿,请中外客商来考察考察、座谈座谈,并许之以投资的种种“优惠条件”。说到底,是欲借文化之名,达招商引资之目的。可是且慢,“搭台”与“唱戏”之间有必然因果关系吗?是否你搭了台,人家投资商就一定会跳上去“唱戏”?我看未必。商人个个都是精明人,此地能不能投资,人家自会从方方面面进行严格的调查论证。投资环境好,你不请我也要来;投资环境不好,你搞个把“文化节”,我就激动得往你这砸钱?笑话!笔者认识的一位企业家就生气地说:“有些地方的领导,招商时手段百出、热情得吓人,投资商的钱一旦到位,他的态度就不一样了:承诺的优惠政策不能兑现,有些机关干部还来吃拿卡要。这种地方,他搞十个文化节,我也不敢去投资!”
搞文化节,是要花大钱的,而且效果未必好,个中道理许多地方领导心知肚明。知道了,为什么还要搞?你想啊,“文化节”一搞,中外商贾纷至沓来,大小官员忙得脚不沾地,那是何等风光,何等有脸面!更重要的,上级领导肯定要来致辞、剪彩,还要请上级的上级来祝贺、讲话。在这样的大场面上“表现”一下自我,让领导看看自己为振兴地方经济多么的殚精竭虑、多么的不辞辛劳,那不比悄悄到领导办公室“汇报”十次还有效果!至于搞这样的“文化节”花了多少钱、花这样的钱合不合法、群众有没有怨气,有些地方领导是懒得去细想的。
“文化节”泛滥,突现了某些领导干部在抓发展上的浮躁心态、投机心理,是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的另一种体现形式,与中央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背道而驰。劳民伤财的“文化节”,大多最终还要由群众“埋单”,侵犯的是群众利益,影响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
“文化节”,该到下猛药整治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