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马达人
地址 132厂宿舍
最感人细节 笔记本上,日、俄、英、汉4种不同语言的对照记录密密麻麻,已经完成了打头字母从A到M的编写。
昨(20)日下午3时,成都市黄田坝。
合上记录国事家事的第41本日记,83岁的马达人出
门坐上了公交车。在车上,他不时在草稿本上写下行车经过的站名及行车时间;晚上,这位自创“每天十个一工程”的老人还要背诵日、俄、英语单词,“编一本中、日、俄、英各有1500个常用词的四国词典,是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
奇事之一 70年天天背单词
家住132厂宿舍的马达人先后在25个单位工作过,1985年退休。走进他飘满书香的房间,案头厚厚的《四国词典笔记本》最引人注目。笔记本上,日、俄、英、汉4种不同语言的对照记录密密麻麻,已经完成了打头字母从A到M的编写。
“我每天都要在睡觉前背单词。”马老说,这个习惯在少年时就养成了,至今已有70年的时间。“最初只是想借此能够尽快入睡,慢慢地就成了每天的必修课:用4种不同的语言写一段‘四国文纪’短文,记下每天灵光一现的感悟。”对马老而言,背英语单词很容易,日语、俄语单词却越背越难入眠,“我只学过3个月的俄语,日语从来没摸过。”
至于编四国词典的用处,马老说他并不想出版,而是写短文忘记单词时方便些———“从厚厚的字典中去查多费事儿呀!”
奇事之二 写了41本日记
“《坎坎何所惧》是我原来为日记起的名,现在要改成《笑傲苍天》了。”马老的日记有41本之多。马老从1970年开始写日记,分“国家大事”和“家庭琐事”两个栏目,内容与《四国文纪》毫不相同。“这41本日记算得上是我后半辈子的自传了。最初,我只是把这当成一种娱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写越舍不得放手,总觉得这是给自己一次反思的机会,从而悟出些人生的真谛。”
顺手翻开其中的一本,家事栏写着“2002、9、6,阴,购买大电视机及新冰箱Electrolux”;国事栏记着“亚洲杯日,失败引起国民愤慨”。昨天尚未写完的日记,时间记录到了中午12时:“成都有媒体来采访,我在家里等着。”
奇事之三 硬要自绘交通图
“成都的地图上没有黄田坝的公交路线,这里的上万居民乘车很不方便。”马老说,2001年这里只有13路车,现在有8条线路的公交车,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经过的具体站点,于是他萌发了自制公交示意图的想法,以弥补成都地图的不足。
“我一趟一趟地去坐公交车。”马老在8条线路车的每一个站点,都用指南针校正方向,然后记下来。此外,对两个站点之间公交车所需的行驶时间,马老也要计算,“下一次坐车时就不会浪费时间了。”
下车回家,马老将草稿本工整地抄一遍,然后绘制成一份份公交示意图直至汇总,“我把图复印下来送给厂退休办和朋友们,虽然它与真正的地图有差距,但用起来方便。”
马达人的“每天十个一”
一字:每天写一页24个毛笔字,经历了搁腕、提腕、提肘悬空3个训练历程。
一画:以《幼儿简笔画》入门,每天画一页花鸟树虫,车船房舍。
一影:每天必看中央台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此外还要看一档电视节目,并作好笔记。
一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每天至少找一个人交谈(家人除外)。
一事:每天做一件好事或一件想了很久而没能做成的事。
一词:利用原有的外语知识,编出一册有1500个常用词的四国词汇。
一求:每天写一段“求知录”。
一写:每天写一节自传体历史。
一段:每天写一段英语短文,以当天发生的一件事为题材抒发感想。
一记:每天写一段“四国文纪”短文,第一天用汉语繁体字,第二天用英语,第三天用日语,第四天用俄语。(杜钰 杨应强 杨秀东
侯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