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追踪采访发现沿淮群众不满意淮河治理 据新华社合肥9月20日电 淮河流域有1.65亿城乡居民,他们亲身经历着淮河上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今年3月到7月,记者多次赴淮河流域采访,从淮河源头河南桐柏山一直到淮河下游的洪泽湖地区,采访了近千人次。尽管他们
的年龄、身份、职业等不一样,但他们对淮河治理的评价却基本一致:有期待,不满意。 喝自来水加糖加盐
“要采访淮河治污,你们用眼睛、鼻子感受一下就知道了。”沿淮河采访第一天,蚌埠铁路分局司机小鄯告诉我们。后来从信阳市郊,到沙颍河畔,走的地方多了,见的人多了,才知道淮河流域一条条河流还在流淌着丧失水功能的污水,相当数量的居民饮用着“不敢拿去检测的地下水”;不少城镇要饮用“加糖或加盐才能下咽的自来水”;有的甚至直接饮用污水。
由于湖水污染严重,洪泽湖上的渔民严凤霞只能去买矿泉水饮用和做饭。严凤霞说:“这两年我们生活更难了。污染越来越重,鱼越来越少,而我们喝水的开支却是越来越大,真不知道‘淮河变清’是哪一年。”
水清水污“看领导”
“领导来了水就好一点,领导走了水又恢复原状。这种形式主义的治理哪会真正见效果。”污水横流依旧的安徽省阜阳市七里长沟附近,出租车司机王军说。这条城市生活、工业污水直入沙颍河的小沟,2000年5月,农民到沟中取水浇地,发生5死2伤的污水气体中毒惨剧。事发后,阜阳市领导多次表示“立即整改”,把“吃人沟”变成“风景路”,但记者此次看到的仍是一沟黑中透亮的污水,只是沟边多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
淮河治污在2000年宣布“水体变清”之后,居民却没有看到理想中清亮的淮河。关注淮河、多次考察淮河流域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常印佛接受采访时干脆地表示:“要说治理成效,说数据不如看水变清。”
新闻背景
淮河治污“打嘴仗”
近几个月来,新华社、央视内国内主要媒体派记者赴淮河流域调查采访污染治理问题,播发了“淮河治污10年花费600亿,淮河水质回到原点”、“有关部门为实现淮河治理目标修改水质标准”、“淮河污染无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等报道,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近日,中国环境规划院领导、资深环境专家通过媒体对这些报道“澄清”,认为涉及内容不实,淮河治污投入600亿之说“子虚乌有”,应为约193亿元,另外,治污已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