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埋伏》于戛纳,几天前《世界》于威尼斯,再有《英雄》的北美票房夺冠。中国电影最近频频冲刺着世界。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儿,只是,当我们的媒体在为此欢呼雀跃时,却不由地把电影艺术的事儿不断拔高,动辄高呼代表中国文化云云,反让人觉得心里有丝虚意。 “埋伏
”戛纳首映,北京某大报记者称在场观众观映后用三十多分钟的掌声表达对电影的欣赏;《英雄》前两周登上北美票房榜首,众多媒体纷纷报道美国人对片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感到赞叹;《世界》出击威尼斯,众人在讲一个中国地下导演“转正”后以中国小人物的题材要去圆一个中国电影大世界的梦……这些报道,看起来很是澎湃,可细一回味,却不是味儿———难道我们自己的艺术,真的要得到外国人的肯定后才能回头自我肯定么? 当在电影院里看“埋伏”时,面对连中国武侠基本故事构架都没搭好的影片,很多国人笑了不止30分钟,不禁要问,戛纳观众的异国解读就更能看出个中别有滋味?当《英雄》在北美“博大着中华文化的时候”,不禁要问,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怎么去了解两千多年前就博大精深着的中华文化?就凭老谋子一个多遍讲的故事和一个没有几个美国人识得的“剑”字?贾樟柯的《世界》讲着“北漂”的故事,这是中国现代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群外国人怎么去理解这个“世界”?如此种种,我们的中国影片非要带着一个“中国文化”的背景去打拼,岂非是非常负荷? 电影艺术可以深刻,但我们的评论潮流不必把中国电影的“西进运动”讨论得过于有高度。中国电影要进军世界,首先我们要有底气。但这底气不要打着“中华文化”的旗号,我们需要的仅仅只是一部好电影。 希望中国电影出征是这样的姿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们的报道更多是这样的“肤浅”:某中国电影又在北美夺得票房多少千万。我们的观众在看了一部好电影看了一个好消息后偷着乐:又捞了老美一大笔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