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据全景网络报道,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日前对上市公司2004年中期的资金面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货币资金出现小幅下降,资金面总体偏紧。
货币资金降0.4%半年吞噬1300亿元
根据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统计,截至2004年6月末1276
家上市公司货币资金比2003年底下降了0.4%或20亿元,但上市公司货币资金减少并非由于银行贷款减少所致,上市公司借款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1116.7亿元。加上2004年上半年的再融资金额超过170亿元,1276家上市公司在半年内吞噬了超过1300亿元的货币资金,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吞噬货币资金超过1亿元。
虽然净资产在半年内共增长了637亿元,但由于借款增长速度更快,上市公司整体负债水平上升了1.6个百分点。在短短半年内,上市公司现金流出高达1300亿元,这些钱都流向何方?
上市公司在2004年上半年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其他应收款,分别较去年底增长了454亿元、236亿元和102亿元,累计增长了792亿元,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
尤其是其他应收款的增长更应受重视,其他应收款是反映上市公司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一个主要会计科目。其他应收款2003年底比2003年6月末有所下降,减少了97亿元,让投资者看到了大股东占款问题解决的一丝曙光。但2004年6月末其他应收款又比2003年底增加了102亿元,达到1518亿元。
统计出乎意料四大行业不怕调控
此外,有两个统计结果出乎意料,一是舆论普遍认为民营企业成为宏观调控受害者,但民营上市公司受宏观调控影响有限。据深圳证券信息公司所做的另一项针对70家优秀民企上市公司半年报数据统计,在银行信贷规模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这些民企上市公司并没有成为银行信贷紧缩的“重灾区”。2004年上半年,这70家公司的借款增幅达到了16.8%,高于深沪两市1271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12.5%,略高于全国银行上半年贷款增速16.3%.这70家优秀民企上市公司,包含了像南钢、复星、科龙、美的这样的大型民营企业,但是今年新上市的民企并未包括在内。
另一个意外是四大过热行业几乎没有受到宏观调控的直接影响。今年上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联手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遏制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四大行业过热投资。然而,深圳证券信息公司对四大过热行业上市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四大行业上市公司的资金面状况并没有受调控影响。2004上半年货币资金共达到了508.74亿元,较去年同期还增加了96.16亿元。
同时,四大行业上市公司2004年上半年的借款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增加。统计显示,钢铁、房地产、电解铝、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在2004年上半年的借款共计达到了1190亿元,去年同期为822亿元,平均增幅高达40.12%,远高于全国银行上半年贷款16.3%的增幅。
这说明尽管决策部门对四大行业宏观调控的力度甚猛,但是受调控行业的上市公司整体上仍然处于高速扩张阶段,仍然能够借到公司发展扩张所需要的资金。
责任编辑:孙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