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的海洋大学等部分高等院校,将在新生入学后一至两个月内,对新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测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将首次使用“本土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量表。昨天,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海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王萍、青岛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陶明达。
马加爵案成“催化剂”
王萍说,此次教育部这么快就出台了心理测试新量表,表明了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应该与不久前发生的马加爵案有关。马加爵事件确实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非关注不可了。陶明达认为,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几年来在各高校里一直开展着,不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说,马加爵事件加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会加快心理教育机制的完善。
评定量表十月下发
据了解,由教育部统一制定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10月中旬将下发至我市的部分高校。这一量表包括四种心理健康相关量表:“中国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可以测量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可以用来筛查出那些可能需要给予特别心理关照的学生;“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主要用来测量心理困扰的症状;“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尝试从适应的角度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所达到的水平;“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用来测量人格或性格特征。
王萍说,这个量表可以说实现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本土化”,因为以前很多高校也都做过心理测试,但用的量表不统一,基本都来自西方和日本。由于民族风格和国情不同,这些量表可能导致测试结果存在较大偏差,如有的量表里问“你早晨吃面包时,吃的什么奶酪?”等“西方问题”。
今年教育部只选择在部属院校进行量表的试点工作,程序也很严格,学校负责人本月16日先进京培训,10月中旬测试工作统一进行,学校不得自己进行测试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数据必须先报到教育部,专家分析后再反馈给学校。
青岛大学虽不属教育部直属院校,但也申请了新量表的使用,昨天下午,青大接到了教育部的批准通知。
问题新生因人而“医”
如果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不过关,学校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呢?王萍说,对于“问题新生”,学校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及时组织力量,作进一步心理评估,以便搞清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分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陶明达说,由于测试过程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学校会和初步判断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面谈,进一步确定后,进行长期跟踪,及时做心理辅导,太严重的也可以辅助药物治疗。另外,学校会对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一直跟踪心理状况的变化。
多少人有“心理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海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心理教育,曾对1998级的学生做过全面的心理测试,青大从2000年就开始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但当记者问统计结果显示有多少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两人都出言谨慎。王萍说,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太多了,有的学生很在意结果,如果报的数据不客观,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陶明达说,这个结果不对外公开,但一般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分为3种类型,一是正常学生,这个占大多数;二是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会通过讲座和心理课的形式消灭问题,避免问题“恶化”;三是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即高危人群,学校经进一步确认后,将制定方案,进行医治。
两位老师都肯定的一点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对环境的不适应、人际交往有障碍、学习焦虑症、情感问题这几个方面。
心理测试有无必要?
“你觉得做心理健康测试有必要吗?”就这个问题,记者在两个已开学的高校中随机采访了30名新生,其中有25名学生赞成此举,认为这样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或治疗。只有3名学生表示怀疑,2名反对。
在海大校园里,军训间隙一名新生李同学表示,“我们很多同学在私下里也做这种心理测试,感觉还是比较客观和科学的,测试结果挺准的,可以及时掌握自己目前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他一起的另一名新生则表示怀疑,他说:“通过一张试卷就能测出有心理问题吗?今天和明天的测试结果会一样吗?”
陶明达说,学校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为的是未雨绸缪。心理档案的建立,就是期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王萍表示,实践证明,心理测试还是很有科学性的,教育部的这项措施意义重大,可以使社会重视这个问题,加强对大学生心理保健的主动性,防患于未然。巩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