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奥运会这个在许多国家创造了奇迹的盛会来到北京时,会是一番怎样景象?作为荟萃了世界体坛精英的“圣殿”,它又将展现怎样的辉煌?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拿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起,中国人就放飞了自己的奥运遐思。“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是北京在首次申奥之初表达的强烈心声,一个“盼”字彰显出国人的迫切心情
。既然举办权来之不易,既然办奥运也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实力的明证,是很应该“大操大办”一场的,这的确是不少国人的心态。
世界顶级的奥运会,就一切都是高规格、一切都要“超豪华”吗?将雅典奥运会操作得顺风顺水的希腊人,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在不需要铅华粉饰的古城雅典,重返故乡的奥运会也朴实无华却处处受用,雅典人在满足了国际奥委会的硬件要求外,决不添加任何饰物。一如欧洲城市道路上绝对多数的两厢轿车,所有的部件都要用得实在,决不多余那个平日闲置的后尾箱。
雅典奥运会期间,在希腊考察的北京奥组委高层人士一再重申要“节俭办奥运”,而雅典奥运会“节俭”之多有例可循,甚至俯拾即是。
缓建场馆有“玄机”
作为举办奥运会的主体平台,雅典在筹备奥运期间慢如老爷车般的场馆建设曾饱受诟病,但及至奥运会开幕前,所有35个新旧场馆如魔术般变了出来。就在世人为之惊奇时,负责奥运项目的帕潘德里欧(希腊前环境部长)道出其中“玄机”:希腊是一个小国,政府无力承担大笔的维护费用。承建奥运项目的私营公司当然也不愿过早建成场馆,这样既不占用流动资金,又可省去维护费,工期拖后完全在情理之中。
因陋就简,古为今用,也为雅典省了不少钱。35个场馆的半数是利用原有设施改建翻建甚至临时搭建,如承担篮球、击剑赛事的海林尼克体育中心是利用废弃的旧机场机库改建而成。铅球比赛安排在古奥运会的奥林匹亚竞技场,射箭场设在首届奥运会的主会场———帕那辛奈科体育场,东道主既满足了比赛,又炫耀了自己的文化遗产,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实乃一举两得。
运动员村无“星”也舒适
既然免费接待运动员入驻奥运村,那也没有必要搞成星级酒店,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即可。
雅典的奥运村坐落在郊外的一片荒山脚下,一排排“火柴盒”式的三、四层灰白楼房,就像国内一片刚开发出来的中低档小区,没有什么诗情画意。据几位中国运动员介绍,楼内不大的标准间内除了两张床,一台14英寸电视机再无“大件”。卫生间也只有淋浴设施,国内通常配备的牙膏牙刷等洗漱物品在这里了无踪迹。这种档次也就相当于国内普通招待所,但人家的卫生条件绝不含糊,楼内处处一尘不染,还要天天消毒。
雅典奥运村为何不搞成“标志性建筑”?原来,希腊人早打好了“小算盘”,这块远离市区的区域地价便宜,开发成本低,房子盖得简单实用些,奥运会后正好卖给中低收入家庭。
帐篷巧扮大“角色”
雅典奥运会的很多设施挺简朴,甚至可以说简陋,比如说帐篷。有些建筑不宜建成永久性的,但大家总不能在烈日下公干,需要有遮阳的场所,于是一个个漂亮的白色帐篷就在雅典人手中搭建出来了。在每个场馆的安检入口,都有中国蒙古包模样的白色帐篷,蓝天白云下很俏丽地一字排开。除了安检入口,帐篷在奥运会的其他用场也很多。比如奥运村的运动员餐厅,宽敞透亮,在这里吃饭感觉不出身处帐篷。奥运村内国际区的会场以及购物中心、网吧等,也无一不是由帐篷构建。另外,许多场馆的接待厅甚至警察的休息室,也都是一色的白帐篷。
除了帐篷,雅典奥运会还有好多临时房。如各场馆的售票厅,都是白色的塑钢简易棚,分布在各场馆四周便于购票。雅典人的这些做法投入不多,作用不小,奥运会结束,帐篷和简易棚一拆就恢复如初。
隔离墩中灌海水
从有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也可以看出希腊人天生的想像力。奥运会的场馆区道路或其他必要的地方常常设置一些临时拼成的隔离带,形状与国内公路上的隔离墩完全一样,但奥运会上的这些隔离墩却制成了塑料筒,里面灌满海水就敦实得很。一旦要挪位,排出海水就可方便地拎走。而我们用做隔离带的水泥隔离墩,不光造价不菲,搬动起来也很笨重。
其他如广泛用于场馆内外的隔离栅栏之类,也都是普通生铁制成,且拼装拆卸自如,非常方便实用。
当然,雅典人的节俭也并非处处完美,个别地方也算计得过了头,如主新闻中心为节省资金未能安装宽带网,就给众多记者造成不便。不过,雅典人至少给北京这样的启示:光彩而不铺张,节俭而不寒酸。举办奥运会,毕竟不是斗富比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