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上午讯 今天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发起的第二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为“援救生命、重建希望”。据权威机构调查分析,目前自杀已排在15至34岁人群死因的首位,自杀所带来的后果和对社会的危害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数字岛城每天1.6人自杀
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者平均年龄32岁,女性自杀者数量是男性的3倍,有精神障碍者、有夫妻矛盾者和经济困难者是最容易自杀的三大人群。
根据我市疾控中心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的调查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2年间,岛城共有2407人自杀死亡,平均1天就有1.6人自杀死亡。自杀造成的“后遗症”也不容忽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1个人自杀平均会给6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事例青少年自杀者增多
“近两年来,青少年自杀者越来越多。”昨日,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张泮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青少年受到的压力增大了;二是他们的承受能力太弱了。他们自杀的原因,有时候在成人眼里很可笑,特别应该引起重视。”
张泮民提到这样两个事例: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男生,因为是单亲家庭,母亲为了挣钱供他上学十分辛苦,他就认为自己是母亲的累赘,所以采取自杀的方式来“解放”母亲;一名大学生期末考试四门不及格,补考又没通过,学校请来他的母亲想沟通一下情况,可他母亲刚下火车还没进校门,儿子已经从宿舍楼跳楼自杀……
●专家三种能力对抗自杀
张泮民认为,对付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提高青少年的三种能力———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对精神创伤的康复能力。第二,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开展挫折训练,教育他们生命的意义不仅属于个体,更属于社会,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三,任何自杀行为事前都会有异常现象,家长应该注意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及时发现并疏导孩子心里的“堵塞物”。
●呼吁尽快建立救助体系
昨日,市立医院心理门诊主任于国勤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何对那些“痛不欲生”的人群施以援手,如何建起完善的“自杀干预机制”,将是摆在政府及社会组织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于国勤坦言,目前岛城对自杀的心理救助主要还是以临时性救助为主,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心理救护体系,完全可以借鉴南京成立的全国第一家自杀干预抢救中心经验,通过心理咨询门诊和免费咨询热线等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并由专门急诊科抢救、精神科心理跟踪防止再次自杀。据市立医院急诊室护士长介绍,医院所抢救的大多数自杀者都属冲动性自杀,事后都非常后悔,如果心理救助等措施得当,完全可以避免。(记者仇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