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80年代初期,人们还死抱着铁饭碗,那么90年代以后,“下海”风潮已席卷中华大地,穷人富人齐“下海”的盛况堪称空前,所有被时代压抑和消磨的奇幻念头开始复活,地球背面的美利坚不再是全球唯一的“利润”机器,“兼职”不再是沾着总统头像的美元味儿的洋名词,一种新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态度正像INTELNET一样,
以最快的速度对接ENTER星球上每一个时刻准备着的头脑。
本职工作不再是工作的全部,“副业”或类似意义上的工作,渐渐如非公有制经济形态辅助公有制一样,浸润开来,于是,我们身边出现了形形色色“不务正业”的人。
人物:孤冷萧寒
职业:文职
副业:短信写手
“写短信首先是一种兴趣,而短信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且有趣,短短几十个字就能给人带来快乐,让人回味无穷。这种感觉也很符合我的口味。”孤冷萧寒说。这大概是所有搞短信写作的人才达成的共识吧。
兴趣和工作能完美结合不失为人生最大幸福,孤冷萧寒却不以为然:“感兴趣的最好不要作为正式工作,不然会重复着自己的兴趣;或者工作不按照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式去运行,那样就不称之兴趣了。因此,兴趣最好是在‘不务正业’的时候去完成。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忙碌的人们时常会感到压力与郁闷,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其他的方式,或者深入到一种与工作没有关联的环境中去,从而有意识地调节我们的生活结构,让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如果能在“不务正业”中有一定的报酬想必是最好不过的了。“一般来讲,一些短信网站与短信写手的结合比较紧密一些,因此报酬通常都是网站通过电子汇款的方式来付。网站有专门的内部评委对作品进行审核,参考一定的考核标准,即能引起大众共鸣的,有创意的,就是合格的甚至比较好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报酬大多按条计费,评委根据质量每条支付20至80元不等,特别优秀的作品还有额外奖金。至于短信的版权,一般就归网站所有了。”通过孤冷萧寒的介绍,多多少少我开始明白了这其中的“行规”。
“展示几条引以为豪的作品吧。”我说。
“一条是出差时写的。当时天下着小雪,汽车像蜗牛一样跑着。我想起了网上的MM,于是即兴做了一下表白:
十里白雪两茫茫,
万米枯田一行行。
遍寻红颜无处见,
偶遇村姑面如霜。
费思量,不期望。
一条是文字游戏:
醉
为谁
为美眉
雪月云魅
思嫦娥之美
盼能有缘相会
忽见美眉从天坠
秋波送蜡尽吹
我心怀惴惴
防线崩溃
全身退
梦寐
醉
先举这两个吧。”
“参加过比赛吗?有获奖的经历没有?”我问他。
答曰:“2004年青岛信息港灵通短信大赛二等奖。”
“从这种非正式职业的职业中你得到了什么?”我紧接着问。
他一本正经地说:“这种非正式职业首先是一种‘信号’,一种除本职外你还会做什么的信号。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想过这个问题,人一辈子不可能从事一种行业,重复做一件事情,否则会感觉像在重复一天的生活,那人生就没有意义可言了。你知道吴镇宇只爱演电影,不爱唱歌,在电影中他可以扮演各种角色,而唱歌似乎重复性太强,他会觉得人生不完整。”
他继续把自己剖开来给我看:“从事非正式职业,这也算是一种‘居安思危’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奶酪’问题。这个非正式职业是你感兴趣的还是不感兴趣的,一切都因个人需要不同,最终答案也不同。我这个人可能比较悲观,觉得一旦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转变成正式工作,那么就会面临失去它的危险。工作与兴趣的关系,只能是充分关系,而不是充分必要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在工作中主动寻找兴趣,这样的工作状态才是有意义的。”
事实上,孤冷萧寒并不像他所说的那么悲观:“有‘辅业’会认识很多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而朋友也有长有短,这与他们所从事的非正式职业的内容有关。比如一个从事短期投机的人,如果仅因为业务关系而建立起朋友关系,一旦失去这个投资,就很难再做成朋友。相应地,做长期投资的,朋友关系也许会长久一点。当然,交心的朋友例外。”从他的话里,我知道孤冷萧寒是个经历过不少事情的人,头脑中积蓄了不少人生感悟。
“你还看中什么?”我继续发问。
“我看中生活的质量。幸福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满足。但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追求生活的质量,而且是精神与物质上都追求,于是当本职工作满足不了这种追求的时候,非正式职业就出现了。非正式职业的出现,对于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一种很微妙作用,但同时也在诋毁生活的‘另外一种质量’。一切皆在得失之间反映出来,这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最后一个问题,我说:“喜欢这种工作以外的自由‘事业’吗?”
“自由‘事业’?是指什么?是指以自由为事业,还是说自己做老板,决定自己几点上下班的事业。倒是都喜欢,哈哈。不喜欢自由的人,不是工作狂,就是精神有问题。”一脸严肃的孤冷萧寒终于露出了稚气未脱的笑容。
人物:岳宏军
职业:不详
副业:flash高手
有自己的网站: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打开他的网站,我最喜欢的黑色背景刹时映入眼帘。虽为一个flash外行,但看过几个作品后,我还是被精美的画面撞击了一下,心里一动一动的,有些不一样的感受在心里翻腾、涌动。
只是看他的作品,我已经能大概地了解到他的一些品行:岳宏军是个有思想的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怎么想到‘不务正业’去做flash?讲述一下与flash的不结之缘。”我开始发问。
他笑道:“偶然,纯属偶然。99年吧,无意间知道了FLASH这个简单易操作的网络动画软件。小时候,一直到现在,都很喜欢动画片,再加上自己有些美术基础,所以就开始玩起来了。”在他嘴里,做flash就是爱好这么简单。
“从这种非正式职业的职业中你得到了什么?正业是哪一行?”
“得到乐趣和满足感。”他干脆利落地说。
“喜欢这种工作以外的自由‘事业’吗?”
“当然喜欢,不然怎么还在做?!但,还没把做FLASH当作‘事业’,仅仅是业余爱好。”(笑)
“哪几个作品是你最满意的?”
“别人的还是自己的?自己的——我创作的《木偶战记系列》和《承受不起》MTV,别人的——老蒋《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应该有几个奖握在手里了哦?”
“有4、5个了,具体的比赛名称不记得了。”
“朋友支持你吗?他们怎么看你从事这一行?”
“当然有朋友支持,包括你。(笑)玩FLASH总比玩麻将好吧。(笑)圈里的朋友很多,我们共同追求的当然是喜欢动画以及自己动手做而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至于我的理想职业状态?!呵呵,那还用问——轻敲键盘就能发得和比尔·盖茨一样就好了。”(笑)
“你认为‘不务正业’,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是普通人玩不转的吗?”
“我自己就是普通人啊,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爱好就够了。”
“你怎么看待人生、职业、生活?”
“简单快乐,随遇而安。”
人物:小军
职业:公务员(工科硕士)
副业:做个人主页
爱好:音乐、篮球
25岁的小军今年刚刚走出校门,毕业于青岛的某所高校。虽然已经称不上“炙手可热”了,但拥有硕士学历,在今天来说仍然算得上四平八稳有一定保值度的人才。
认识他是在青岛新闻网上的一次偶然机会,顺手点击进入了他的个人主页。
提及怎么开始搞主页,小军说:“我搞个人主页纯属跟风!今年毕业那阵儿,通过网络找工作已经很流行,同学们纷纷在诸多人才网站上登记简历,但是这些网站上提供的简历模板都很程序化,有点呆板。于是我突击自学了几天dreamwaver,并根据自己喜好,设计了版式颜色,上传了照片,做了论坛。个人主页很简单,申请的是免费空间,有实效的。”原来,小军并不算一个称职的博客。
“我看中网络丰富的资源,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许多参考资料都是在网络上找到了,毕业择业时丰富的招聘信息也是在网络上得到的,新闻,email,可以说在信息资源这个角度来将,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像大多数E时代青年一样,小军对网络的感情也夹杂着掌声。
提问式采访不落窠臼并不难,但关于一些观点性东西,我终究不能弃之不问,好像一种经验,可以镜鉴或修正自己。“能谈谈你的人生信条和生活感念吗?”
“我的内心是奔放的。我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可以允许青春过后的沉默,但是绝对不允许青春从来没有激昂过。我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途径锻炼自己:加入学生会、研究生会,进行各类社会实践,尝试异地生存体验。大学七年,留给我许多回忆。”这个人应当属于愈挫愈勇的性格。
从老家走出来的苦孩子,对于知识的那种特殊感情又怎么是城市孩子能切身体会的呢?“但是我对待生活又是严肃的,父母的一句话我常记心中:造烛求明,读书求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我老家在农村。五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经过这十八年,我不知不觉中改变并设计着自己的生命轨迹。”他说。
从事网络活动有意无意地被家长或长辈看作“不学无术”、“不务正业”,拷上半副隐私手铐,大多数网民还是能隐形地活着是最大的快乐。
“不愿意让同事知道,个人隐私嘛。现实当中人们生活多多少少都要戴上点面具,但是在网络上则不同,比如在“青青岛社区”,人们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但是在现实当中,可能没有这样的空间,纵使有,人们说一些话都要斟酌一下,考虑一下再说!”小军振振有词。
相关链接
杜勉珂:获得科技大奖的“差生”
杜勉珂是不是差生不好断言,所以加了引号来用,事实是,这名就读于哈工大的大二学生,发明了一个叫做“仿生蛇”的机器人。2003年11月,他带着“仿生蛇”参加全国“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
有这般天赋的学生学习成绩一定出类拔萃,所有人都这么认为,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由于沉迷“仿生蛇”的研制,杜勉珂的专业课几乎没学,到了期末考试4门功课亮了红灯。因为学习成绩太差,他正随时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危险。有人说杜勉珂不务正业,更有人说他才是国家需要的优等生,还有人说他选错了专业,应该转系。
获奖后,杜勉珂把制作理论与所有技术全部无偿交给了国防科工大。一位著名博士生导师这样评价道:“你的理论水平已接近我的博士生,而且你的动手能力比他们强多了!”
杜勉柯从小喜爱无线电,上小学时就多次获科技发明奖。去年学校搞科技展,让他萌生了研究“仿生蛇”机器人的想法。他用课余时间学习了计算机、无线电、自动化、机械设计、电子导航等20多门相关课程及车、钳、铣、刨、磨机械加工技术,用6个月时间把“仿生蛇”机器人制作完成。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我的英语没及格,但无线电英语谁也比不过我。”杜勉珂凭借对科技发明的满腔热忱,几近疯魔地为实现理想努力,这种能够勘测地形、自动生成三维地图、远距离传输环境信息,可用于外星探测和抢险救难的机器人,比真蛇还灵敏。“仿生蛇”全身共用9700个机械和电子零件,近万行计算机控制定位程序,都由杜勉珂一人独立操刀,一时激起不小的震动。
撰文/本刊记者 于丽
摄影/本刊记者 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