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重庆9月5日电(朱丽亚)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发一本本厚厚的书有何用?考试很重要吗?考试成绩好才是栋梁吗?英语不过是个工具,何必考试呢?用得着像学习母语一样地学它吗?”
重庆市南岸区广益中学的初二女生卢唯带着她的这些困惑,自己设计、发放了400多份调查问卷,最终整理出了自己的教改方
案,提出了一系列大胆的设想:4天布置一个实践活动类作业;考试应该笔试加上实践和面试;英语只要以口头作文的方式任意讲述一件一个学期以来发生的事情即可……
一份稚嫩的教改方案
卢唯的调查问卷主要有8个问题:你认为你的压力大吗?你有除文理科以外的特长吗?你认为你的思维活跃吗?你喜欢应试教育还是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你喜欢通过社会各种渠道学习吗?你向往西方教育吗?你欣赏现在的教育吗?请说明理由并把你心中理想的教育制度写下来。
碰到有非常精彩的回答,卢唯还会专门再去找人写下更详细的建议。
半年时间里,卢唯发放了400多份问卷调查,最后整理出题为《我们的明天会更明亮吗?》的教改方案。
方案中卢唯提出:“其实现实并不残酷,学习并不累,也不枯燥。”
她建议老师,没有必要把书本上的课都教完,只选重点的讲就可以,每4天布置一次社会实践,而且家长和老师绝对不可以帮忙。此外,一个月就算一学期,放半个月的假再上学,这样可以真正减压,同学们也就不容易厌学,效率也会更高。
关于考试,卢唯认为,“真要考试,应该笔试加上实践和面试”。如果满分为150分,笔试占50分,实践分就以个人、小组以及每次完成后的成绩综合起来算,占60分。面试占40分,以聊天的方式进行,考官观察考生的心态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生活常识是否合理。卢唯认为这样的综合测评对中考和高考尤其重要,因为国家选拔的是综合人才。
卢唯告诉记者,回收的问卷中大部分人不欣赏现在的教育,欣赏的不到10%,而且就算是填欣赏的,理由也大多是“因为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还是现实一些更好”。
有一个填“不欣赏的”给她留下的印象特别深:“这样只能让成绩差的同学更加厌学,成绩差就只有被老师遗忘的份儿,如果不主动找老师,他恐怕一学期都不会和你讲一句话,这就是差生的悲哀,这就是这种教育的悲哀。”
曾经因自卑拒绝再上学
卢唯说她之所以想做这样一份教改方案与自己的一段经历有关。
被老师评价为是口才好、与人交往能力强的卢唯却一度非常自卑。
一年前,卢唯小学毕业,考上了重庆市一所重点中学。“我的很多同学综合素质都比我高,他们不仅学习好,还会电脑,有的棋琴书画样样都会,而我什么都不会。”小学一直是年级第一名的卢唯在这个“高手如林”的环境里,惟一的“特长”也不复存在。
卢唯开始害怕上学,每次跟妈妈通电话都忍不住哭。妈妈吓坏了,甚至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
在家呆了一个多月的卢唯开始反思:从进学前班开始,老师就只知道教知识,培养“好”习惯,除了书本上的东西什么都不教,以致自己只知道书本上的那点东西,其他什么都不懂。
去年年底,卢唯转学到广益中学。尽管在很多人眼里,离开原来的重点中学很可惜。但她认定,“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更重要”。
卢唯现任班主任秦大钟说:“卢唯刚来的时候都不敢去参加英语考试。半年过去了,她的英语现在可以考120分左右。而进行这次社会实践正是卢唯恢复自信的一个过程。卢唯认为做了自己愿意干的事就高兴,回过头来学习也就更有动力。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尊重学生的情感。”
当卢唯一提出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班主任和爸爸的支持。但妈妈不太同意:“这有什么用?你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好好学习。”
卢唯还是开始自己设计调查问卷,胆子也越来越大。有一次她跑到学校的高三一班发放调查问卷,学兄学姐都很诧异:“我们学校还有这么小的老师?”过后才知道她是初一的学生,认为她“很了不起”。
“放手让学生去做,高考考砸了怎么办?”
尽管很喜欢现在的学校,而且在这里学会了电子琴、象棋和毛笔字,卢唯仍然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仍然不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素质教育。但卢唯也认为这不怨老师,也不是学校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对改变现状也无能为力。
秦大忠和分管教学的吴副校长也对她的观点表示同意。
吴校长说:“卢唯的这个教改方案和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有很多相似之处。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求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研究、思考和分析能力。卢唯所在的班级英语、语文都加了活动课,学生自编自演小品,非常活跃。老师们也认为这种方法对学生比较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思想有矛盾。”
“但还是有很多老师担心:放手让他们去做,高考考砸了怎么办?”吴校长说:“可能还是因为高考的问题。我们最在意的是社会和家长的评价,如果升学率太低,家长不支持,学校没生源,就办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