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左权举办的原生态民歌擂台赛优胜歌手日前进京演出,受到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
汇集了众多少数民族民歌手的原生态民
歌汇演刚刚在北展剧场落下帷幕,昨日本报专访声乐专家金铁霖的文章又在民歌界引起了广泛反响,众多歌手专家纷纷就民歌的“学院VS民间”之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金铁霖先生接受访问时表达的一些观点,本报记者采访了众多业内人士。
众多歌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蒙古族的歌手腾格尔表示,现在的女歌唱家们单凭声音很难分出谁是谁,她们还是应该更加突出自己的特点。而出身“学院派”的汤灿则认为“金氏唱法”让她受益匪浅,只有基础打得牢,个性才能有发挥的空间。本来远离这场争论漩涡中心的李谷一女士也在外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觉得学院、民间两派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和社会功能,在音乐上一定要百花齐放,学院、民间都不可或缺,作为学术问题,这个事情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
长久以来,金铁霖先生的“金氏唱法”一度成为了各种电视节目、文艺晚会的“标准唱法”。他所培养的彭丽媛、宋祖英、张也、董文华、万山红、阎维文、刘斌、祖海等人也成为了民族唱法的代表人物而家喻户晓。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原生态民歌认识的提高,声乐界也出现了对“金氏唱法”的质疑,认为唱法应该来自民间,更加多样化。
■学院派VS民间派。众说纷纭
●李谷一(歌唱家)
学院派和民间派有不同的社会功能
这场争论我由于身处外地,所以没有看到第一手的信息。但我觉得双方都说得对,我们需要维护多样性,学院民间双方的东西都各有特色,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民间派也并不纯粹是来自民间,李琼也学过美声唱法,有位叫吴碧霞的歌唱家是唱西洋唱法的,可是民歌也唱得很好。所以我们的民歌是多唱法的,而且很多歌手都是学了唱法的,不是大家普遍认识的那样。
前不久央视的西部民歌大赛和原生态民歌大赛办得很好,这些来自民间的音乐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保留,不能忽略。但这并不是说选择一个就一定要排斥另外一个。学院派的东西也很好,我们也要支持。因为所谓的学院派和民间派每个派别都有喜欢自己的群众,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社会功能,所以不存在偏废哪个的问题。我的基本观点是:在对待民歌的态度上一定要百花齐放,学院、民间都是不可或缺的。
●腾格尔(音乐人):
现在的女歌唱家们单凭声音很难分出谁是谁
我参加过年初的央视西部民歌大赛,各民族的歌手们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原生态民歌这种东西我们还是要想办法保护,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像我们以前的老歌唱家,你一听郭兰英就是郭兰英,一听王昆就是王昆,一听才旦卓玛就是才旦卓玛,绝对不会搞错,因为她们每个人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而我们现在的女歌唱家们,我感觉单凭声音很难分出谁是谁。我觉得在艺术上还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会更好吧。至于你说流行的这种唱法是不是科学,我不敢说,也不明白,我自己的唱法是和这种唱法不同的。
●汤灿(歌唱家)
龙虾和河虾哪个更好吃大家都知道
我觉得现在这种说我们民族唱法“千篇一律”的说法是不对的。金老师的这套必要的基础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好像奥运会的110米跨栏比赛,你要首先具备了基本的跑步和跨栏技术才可能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声乐上也是一样,树高重要是根深。只有你基础打得牢,你的个性才能有发挥的空间。
金老师讲科学唱法可以唱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以及歌剧、通俗歌曲、戏曲等等,我觉得是对的。金老师的方法是结合了戏曲、民间唱法然后经过科学的方法改造过的,掌握后确实很多不同的歌曲我们都可以演唱。金老师这个科学的唱法我想也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就像骨骼一样,白种人黄种人都是206块。当然这不是说大家唱出来的声音都一样,每个人的声带不同,比如关牧村她的声带就比较厚,适合唱低音,而我的声带比较薄,就适合唱高音。所以说我们千篇一律我觉得不合适。
而现在的“原生态民歌”,它更多的来自于传统、来自于劳作,当然会有自己比较明显的特征和个性。但现在时代在进步,大家都希望住高楼而不愿住茅草房,这和音乐是一个道理。我们去看苗家寨,你当然可以把它当风景看,但它现在已经不是生活的主流了。我们在接受训练的时候也学民歌课,但就像龙虾和河虾一样,哪个更好吃大家都知道。
●刘铁梁(北师大教授,长期从事民族艺术理论研究)
学院派的民歌还停留在教学阶段
我的观点是要从艺术中考虑文化,也要在文化中考虑艺术。提出民歌的问题,提醒我们应该更加注意民歌原有的生存背景。现在,我们学院派的民歌还停留在教学阶段,说是民族美声更加确切,它把民族唱法标准化,模式化,而事实上,民歌是需要个体经验的。
对于目前的争论,我们不要把目光单单停留在所谓唱法的争论上,民歌这种艺术,在成为公众表演艺术,舞台化、城市化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它们本身与文化背景、地域文化的关系,规范教育的结果只能让老百姓对这种艺术形式失去兴趣。
●张小波(诗人,“寻找原生态民歌之旅”活动发起人之一)
“国营民歌”、“央视民歌”、“伪民歌”
对于音乐学术界的东西我并不很熟悉,作为纯粹的受众谈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现在所谓的民族唱法,大街小巷传唱的这种民歌是一件“皇帝的新衣”,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捅破它?我们要提出的是“国营民歌需要转型”。造成我们现在的民歌都是所谓的“国营民歌”、“央视民歌”、“伪民歌”,就是为了那些盛大的晚会,穿着华丽的服装,用固定的嘴型,固定的唱法,以及假笑的表情来演绎所谓宏大叙事。
拯救原生态民歌,不仅仅是音乐界的事情,唱法这个东西怎么能定义它科学不科学呢?金铁霖的就是科学吗?而且我觉得在保护民歌这个问题上,过分的讨论唱法之争会陷入歧途。民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唱法,民歌最大的生命力在于个性化。它是不能被复制的,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东西。
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