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全国乳品消费总量和人均牛奶消费量都快速上升,促进了乳品行业的快速发展,青岛乳品行业起步很早,它在丰富人们的饮食、提高人们健康的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从乳品加工企业到奶牛养殖户,从奶牛良种培育到牧草种植,一
个长长的产业链条,串起了一个前景无限的产业。这个产业热潮激荡,带给人们无尽的财富,也带给人们无数的认知和思考。 朝阳产业蕴含无限风光
近期,农业部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大中城市奶类消费正在以保健食品转向生活必需品,消费结构和方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奶业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空间。大中城市是商品奶和奶制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奶类消费在动物类食品构成中的比重有所提高,奶类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
应该说,庞大的市场需求量,造就了乳业的大发展。全市目前每年人均牛奶占有量约为17公斤,这与世界每年平均人均占有量102公斤相差甚远。有人算了一笔账,按照市区固定人口220万计算,要是有一半市区人口一天喝0.5公斤牛奶,则我市每年就需要生产牛奶20万吨,需养殖6万头产奶牛。若现有人口人均牛奶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话,每头奶牛每年产奶6吨,则全市奶牛存养量需达到17.8万头,这些数字还不包括每年无法统计的流动人口。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市场销售的液体奶1996年产量为51.9万吨,2000年达到150万吨,4年增长189%,平均年增长47.3%。我国乳品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乳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过去,乳品加工基本上是奶粉加工,液体奶(包装奶和酸奶)的生产和消费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只局限在少数大城市发展。随着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各种安全、卫生、保鲜、无污染的包装材料得到广泛应用,液体奶开始在中小城市市场走俏,由此带动液体奶的消费出现跳跃式增长。在液体奶第一次有了全国统计数字时,其产量还低于其它乳制品的数量,而现在却达到了1.81:1,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乳制品。随着“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日渐深入人心,我市对牛奶的需求量也将会再次产生一个飞跃。
液体奶市场的兴起,还造就培育了一支完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鲜奶配送服务大军,吸收安置了大量的城市富余劳动力,既繁荣了市场、便利了市民,也增加了就业机会。乳品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引起了国内外乳业巨头的关注。目前,我国共有外商投资乳品企业近50家,几乎所有知名的跨国公司都来到中国建厂。青岛以雀巢公司、新希望乳业、青岛开开家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妙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青岛迎春乐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乳品龙头企业,奶制品加工能力和规模已达到年加工鲜奶40万吨。我市奶牛所食的食物都是植物性饲料,从奶源基地建设到市场终端网络,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传统乳业成了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消费面不断扩大,消费者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以前奶类产品主要消费群为婴幼儿、病人和老人,如今逐渐成为大中城市居民餐桌上的必需品。北京等地的抽样调查显示:婴儿对奶类的消费只占整个消费面的19%,60岁以上的老人占28%,其他年龄段占53%。奶类消费方式趋向多元化,一方面讲究营养和口味,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实用的乳制品消费量大幅度上升。市场的反馈也印证了报告的分析。大量乳品生产企业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的市场情况一般都比过去的销量猛增。
乳业带来的农民增收,也许更能体现她朝阳产业的魅力所在,“宁养一头奶牛,不种十亩薄田”,这是一句流传在莱西农民当中的话,虽然朴素却道出了近年来我市农村奶牛养殖的红火程度。据测算,农民饲养一头中等水平的产奶牛,年纯收入可达四五千元。目前,市郊各地的奶牛养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我市奶牛存养量已达12.3万头,全市主要牛奶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年可加工牛奶40万吨左右,随着各区市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批奶制品加工企业还在不断崭露头角,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市郊兴起的牧草种植热,也许更能从一个侧面来证明奶牛养殖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仅仅经过两三年的时间,青岛市郊的牧草种植量达到12万亩,许多地方甚至把原来的秋种现场会改成了牧草现场会。正如有人说,青岛已成为一个没有草原的牧场。
乳业大战究竟鹿死谁手
岛城乳业市场一直是一个不甘寂寞的舞台,世界最大的乳品企业雀巢来了,国内最大的乳品企业光明来了,国内最大的民营企业新希望集团也来了……“你方唱罢我登场”,这里面有强与强的对话,也有强与弱的厮杀,引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青岛乳品行业当真是群雄逐鹿,烽烟四起。
2002年6月9日,青岛开开加食品有限公司与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达成了乳品生产销售合作协议,这个“1+1>2”的组合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光明由此开始了在青岛的扩张之路,但与众多外地企业相比,光明更看重的是如何不经过千里迢迢的运输让岛城消费者饮用上当日新鲜的光明乳品。让消费者“新鲜每一天、把新鲜关爱送到家”,这是一个从上海传出来的声音,早已经响彻大江南北。其实,这个口号不仅是光明乳品优质新鲜的象征,也是光明乳业向乳业强企迈进的行动指南。
有需求就有市场,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是成功的基础。作为全国性的品牌公司,光明通过跟开开加的合作,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专业精神,系统管理是迈入国际化企业的前提和全方位的基础保证,光明的专业精神势必会随着光明与开开加的合作,给岛城乳业界注入新鲜的血液。
接下来的是新希望,新希望在国内乳业市场频频出击之后把目光锁定在青岛。新希望选择的对象是当年在青岛乳品市场上一统天下的老牌“帝国”———青岛市奶业总公司。据透露,由该集团控股的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把乳业作为该公司近期和中期产业拓展的重要领域,并计划用3-5年的时间投入资金10亿元,拉动近20亿元的社会存量资产,建成全国行业前列的乳品企业联合体,用公司总经理黄代云的话说,他们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新希望的长江乳业带,用以坐镇西南、辐射全国。
我国乳业生产及品牌带有强烈的地域性色彩,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乳业总体起步晚,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之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不规范,竞争无秩序,使得我国绝大部分乳品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新希望的策略就是,通过加快对原有资产重组,壮大经济实力,引进人才和技术,提高新产品研发和牛奶质管水平,引进新的管理机制,激发企业多方面的活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开拓新市场的力度,提高综合竞争力,达到搞活搞好企业的目的。
迎春乐公司自1998年涉足乳品加工业以来,短短几年时间,由一个小型鲜奶加工厂发展成为青岛市首家乳业集团化公司,形成了集“奶牛饲养、产品研发、鲜奶加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日加工能力达到280多吨,产品畅销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城市,成为山东省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之一。迎春乐以“市场经济,一切为了顾客”为宗旨,全面贯彻“牢牢立足青岛市场、稳固占领山东市场、逐步开发国内市场”的营销方案,逐步扩大市场占有量。正如他们的一句口号“敢为天下鲜”一样,迎春乐近几年脱颖而出,成为岛城乳业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
由于青岛市场乳品需求量每年以15%-20%的速度递增,伊犁、蒙牛等为代表的外地品牌纷至沓来,使得本已如火如荼的岛城乳业市场争夺战更加草木皆兵。有业内人士用“诸侯割据”来比喻岛城市场,可谓恰如其分。如此残酷的竞争,究竟何去何从,人们还将拭目以待。
有人说,为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冲击,我国乳制品企业将加大兼并重组步伐。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股份制改建,兼并重组及强强联合等方式组建了一批奶业集团。但尽管如此,我国乳品企业整体生产规模仍然偏小,即使是全国的十大乳品生产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仍属于小规模。目前,世界排名前25位的外国乳品公司中已有13家进入我国,这无疑将对国内乳品企业造成强大压力。面对这种形势,国内乳品企业只有加大改革力度,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实行低成本扩张,以尽快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才能不被国外企业挤垮,才能尽量保持国内市场份额。总体来说,2002年奶类供需仍存在缺口,缺口幅度与近两年差距不会太大。奶业工作的重点应是增加奶源、加快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奶业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奶业的产业化进程,以提高我国奶业市场竞争力。
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大家看重的无非都是青岛这个有极大战略意义的贸易桥头堡,看重的是青岛雄厚的奶源基础和日益增长的奶业市场需求量,以及2008年奥运会孕育的巨大商机。雀巢公司依靠敏锐的嗅觉,采取了先入为主的策略,已经在青岛扎根,竞争策略以产品出口为主,逐渐转向内地市场,同时,在胶南已经投产的美国圣乔治乳业,又将采取什么样的竞争策略,人们正拭目以待。
近几年来,青岛牛奶市场陷入了降价销售、买赠销售等相互杀价的恶性竞争之中,乳品企业虽然有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达到30多家,但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今后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有专家预计,今后3到5年时间内,中国乳品行业将进行“大洗牌”,许多中小型企业会被市场无情地洗掉,最终留下的大多是大企业,部分市场、技术、管理好的中小型企业,想在残酷的市场中立足,在夹缝中发展,难度也不小。所以,要整合资源优势,变弱为强,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应该是本地乳品企业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
奶农增收遭遇制约瓶颈
一方面是乳业大战狼烟四起,一方面是奶牛养殖声潮逐浪。人们没有理由去怀疑奶业的巨大能量和潜力。但就在日前,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预计我市的奶农收入今年将基本持平,甚至有部分亏损现象。市奶业协会的专家分析,今年以来,由于受饲料涨价的影响,加之乳制品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甚至竞相压级压价,导致部分中小型乳品企业产品滞销,从而波及原料奶价格下跌,导致奶农的利益受损。尽管由于目前牛价还维持在较高价位,奶农暂时还保持饲养奶牛的热度,但奶牛价格已经出现下滑的苗头。
分析资料显示,当前的饲料价格上涨使奶牛养殖者的饲养成本显著提高,每饲养一头奶牛一天的饲料投入成本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07元,据此推算,一个月就将增加212.1元,如果这样的饲料价格维持到年底,每头奶牛饲养成本将增加到2000多元,在鲜牛奶维持现行收购价的情况下,一头奶牛的年利润也就将下降2000多元,一般生产水平的奶牛和普通管理水平的牛场造成的损失将是显而易见的。
在奶牛饲养成本显著提高的情况下,要确保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适当提高鲜奶收购价格是必要的。但情况恰恰相反,我市目前原料奶的销售并不畅通,一些乳品加工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不仅没有提高收购价,反而采取变相压价、限收措施。目前,青岛市的鲜奶价格较今年3月份一般下降0.1-0.2元/公斤,而且有些乳品厂开始拖欠奶农的款项,致使一些奶牛养殖场、户的利益严重受损,大大挫伤了奶农的积极性。从表面上看,乳品厂有决定原料奶涨价的主动权,而这个权利却受制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近两年我市袋装鲜奶的供需状况看似平稳,销售市场一直被几家大型乳品企业控制,但他们从未间断过促销活动表明,乳制品市场相对供过于求,乳品厂收购多余的鲜牛奶只能加工奶粉,再加上今年能源价位持续走高,造成乳品企业加工成本提高。
对此,专家分析,在当前乳制品市场竞争胶着的形势下,乳品企业采取提高产品价格增加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从市场角度看,乳制品涨价只能是需求量有大幅度提高,或者是原料奶的产量大幅度减少,就目前而言,这两条因素都不存在。
事实上,统计表明,我市的原料奶价格十几年来一直维持在1.6-1.8元/公斤,而奶制品的价格在这期间却总体翻了好几番。原奶收购价得不到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来,一头奶牛的纯利润基本保持在3500-4000元左右,这样的利润率吸引了我市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资饲养奶牛,在消费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其结果也必然导致原料奶销售受限。
这是市场规律所在。但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乳品企业无序竞争,使得许多企业采取压价促销的办法来扩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维持企业本身的正常运转,就不得不对原料奶实行压级压价,由于我市原料奶的质量检测都是企业行为,企业是原料奶质量唯一的评判标准,使压级压价的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普遍性,这种随意性极强的鲜奶等级定价,使奶农则往往无可选择。“说你几级就几级”,缺少第三方的标准。表面上看来,确乎是一个检验标准的问题;但背后,却隐含着小农生产的经济模式所淤结的致命伤痕。中国的小农经济模式,决定了大规模生产的不可能。这种无序竞争虽然对城乡消费者短期有利,但无形中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转嫁到了奶农的身上,严重损害了奶农的利益。
有专家提醒,应正确引导我市的奶畜生产。奶牛业生产只有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加工能力,遵循市场规律才能健康发展。近年来,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树政绩、树形象,脱离实际,盲目的发动群众一哄而上,带来了原奶生产的局部过剩。同时,由于我市奶牛业整体水平不高,产奶量低,年均单产只有4000公斤左右,效益差别很大。因此,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加强良种繁育已经刻不容缓。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还应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合理解决生产与加工方面的矛盾。协会在联系政府与奶业生产者之间、奶牛生产和加工企业之间有着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各级应积极创造条件,培植引导,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切实搞好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特别要协调解决好乳品企业与奶农之间的合作、交易、利益分配等具体问题,不断提升我市奶牛业的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