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河北省的一些奶源基地,在经历了6月的奶农倒奶事件、7月的卖牛杀牛之后,一些奶场承包人在8月纷纷走向破产,大批奶场以关门告终。 正是在奶业成为朝阳产业这样一种背景下,2002年至2003年度,作为全国三大奶源基地的河北省,各地形成了争上奶制品加工厂的格
局。河北各地的地方政府,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这股炙手可热的资金热流。 奶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奶源的急速膨胀和奶牛数量的剧增。正是因为奶源有限,河北省的奶业竞争首先以奶源争夺战的方式打响。除去三鹿以外,蒙牛,光明,伊利等巨头纷纷到河北抢奶源。一个乡镇建四五个奶站,分别向不同的乳品企业供奶,这加剧了鲜奶收购市场的无序竞争。
无序竞争带来了各种虚高症状:一头奶牛的价格接近2万元;一头母犊转手就能卖到5000块。对于追逐利润的农民而言,如此的暴利机会,几乎等不及他们选择。河北各地一时出现了各种养牛专业村、养牛小区,甚至养牛新名词,诸如“招商引牛”、“新型奶工“、”奶牛淋浴“、奶牛自助餐”等亦应运而生。
行业投资过热带来了虚高利润,虚高利润进一步刺激了投资。但是,高速增长的背后,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整体崩溃的隐忧就无时不在。今春阜阳奶粉事件发生,顿时让整个行业降到了冰点。
冰点中,首先是乳品企业的销量锐减,以销定产带来了加工厂限产。设在河北各地的加工厂限产之后,各地奶站纷纷降低奶价、品级,农民的厄运开始了。
先是奶价出奇的低,后来是一等品成了三等品,或者干脆就以“有异味”拒收。
夏季炎热,牛奶储存无方,倒奶势不可免。卖牛杀牛,破产抵债,紧随其后。
在河北省《关于我省奶业发展形势及建议》中有这样一段概述,“省奶业发展出现了大好局面,之所以有此局面,概括起来有四大原因”,其中第一条,就是“政府重视”:河北省邯郸市政府,抢先在全省成立了奶业发展指挥部。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总指挥,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奶业办公室,明确各单位责任,“纳入目标管理”;唐山市政府,提出“尽快把唐山建成全国第一奶业大市”。制定《唐山市奶业发展规划》,到2007年,实现百万吨牛奶,奶牛存栏40万头,建成全国第一奶业大市;市、县(区)分别制定了从占用土地、提供厂房、流动资金、减免税费,到奖励有功单位和个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廊坊市为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规定畜牧业用地一律视为农业用地,不征收任何费用……
仔细回顾贯穿2002年至2003年的河北养牛热,不难发现,危机其实就潜伏在产业热流中,而奶业加工厂项目的投资热,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不会急剧升温。因为各地奶站的建立和审批权,掌握在各地政府手中。纷纷“纳入目标管理”体系的招商引资,已经成为考核当地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
然而这样的事情,并不仅仅是在河北,也不仅仅发生在奶业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事,某地刚刚兴起某个产业,农民积极性很高,对促进农民增收很有益处,于是,地方有关部门立即出台政策大力加以引导扶持。毋庸讳言,政府重视是好事,政府扶持和引导必不可少。通过引导和扶持,产业发展走向了合理化、科学化的轨道,老百姓欢迎这样的政府行为。但也有的地方官员,急功近利谋求形象工程,在其中大力实施行政补贴,行政干预金融信贷,以助推产业发展,却往往适得其反,无形中摧残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相对于河北的奶牛事件,青岛目前仍保持着健康的发展势头,但目前,原奶价格相对低迷,奶业市场竞争无序,原奶出现局部相对过剩,也不同程度地困扰着青岛奶业的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相信,当年“莱西人挥泪砍山楂”的情景,许多地方官员还应该记忆犹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