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能够开辟一个窗口问政于民,其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收集建议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在于营造了一种听取民心民意的氛围,‘问政于民’的开始意味着开启了一扇门,一扇民众对政府决策过程进行监督和参与的门,这扇门一经开启就永远也关不上了。”——位网民在互联网上的留言
半夜12点,青岛“市民月”
办公室副主任王金梁回到家里,他打开房灯,感觉有些晃眼。两个月来,由于每天都要对着电脑整理数以万计的市民建议,王金梁已经很长时间不敢看灯光了。虽然现在把市民建议转交各部门的工作已经完成,但他仍然不敢放松,10天之内还要收回各部门的答复,老百姓等着看的还是结果呀。
凌晨1点,记者走在青岛的香港中路上,公交车站牌前空无一人,一辆公交车坚持在无人的站牌前停了一下又飞快驶开。这大概是“市民月”中落实比较早的一条建议吧——“夜公交”开通了。
“市民月”是青岛市实施“问政于民”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题是发动市民“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然后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市民提出的每条建议做出答复。8月20日,记者来到青岛时,距7月1日开始的“市民月”已经51天,但活动还远远没有结束,市民盼望的答复才刚刚开始。
"市民议事厅"
2004年6月13日,青岛,天下大雨。
72岁的王桂云从桌上拿起一份7200多字的手写稿,题目是《用历史品牌来铸造精品的中山路》,他想想不放心,又拿了一张拷贝好的磁盘和一份打印的文稿,这是由上初二的孙子教着,自己花半个多月时间才从电脑上打出来的,趟着雨水,王桂云直奔青岛市政府办公厅。
那天接待他的是王金梁,王金梁至今仍牢牢记着那场大雨,以及让老人有些失望的话:“昨天市政府才召开新闻发布会,号召市民给青岛发展提建议,现在‘市民月’办公室还没建起来呢,要不您先把建议发到我信箱里去?等办公室一建立,我会第一个把您的建议转交上去。”
“市民月”全称是“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时间是7月1日至7月31日,青岛市民可以通过青岛新闻网、青岛政务网、金宏网,以及政府公开电话和信箱等多种途径为青岛发展提建议和意见,而政府在活动之初就已公开承诺,市民提的每一条建议都会由相关部门做出答复,“件件有回答,事事有着落”。
今年已经是青岛第二年开展“市民月”活动了,虽然第一年王金梁也参与了,但他仍然感到“大大出乎意料”。他本来以为,去年已经提了那么多意见,今年该不会有太多意见了吧。但事情的发展是,7月15日晚青岛市长夏耕与市民在互联网上交流,一下子有8万多人次涌进了青岛新闻网;7月27日晚市委书记杜世成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市民议事厅”与市民当面讨论青岛发展大计,议事厅外给围了个水泄不通;“市民月”办公室到广场上搞宣传活动,现场征求意见,几个市民为了抢着说话竟然打了起来……一个月下来,王金梁本子上的统计是:建议一共是11297条,其中机关干部有5740条,市民有5557条,落实下来的已有1000多条。
由于意见涉及城市管理、交通、城建、旅游、教育、机关作风建设等许多方面,从7月1日到现在,王金梁和两个同事每天十几个小时对着电脑分类整理,然后转交各有关部门,督促他们十天之内必须做出答复。现在的王金梁几乎看见电脑就想吐,但他不敢吐,因为答复过程才是“市民月”最重要的部分,它会提前决定明年“市民月”的成功或者失败。
"居民议事会"
在江苏路社区龙江路居委会办公室里,记者从居委会主任的椅子底下拎出来居民意见箱,打开一看,里面是空的。但龙江路的居民却对这个把意见箱放到椅子底下的居委会很满意。8月15日,江苏路社区公共服务委员会(原江苏路街道办事处,全国首家改制单位)模仿7月27日杜世成书记的“市民议事厅”形式,召开了一次龙江路居民议事会,区领导和居民面对面提问题解决问题。在那次议事会上,22名居民代表你争我抢地发言,什么狗患扰民、购物困难,甚至连一棵大树上长了毛毛虫也提了出来。直到今天,龙江路的居民还对那次“盛大的议事会”记忆犹新。
龙江路居委会主任非常感激议事会解决了她经常被居民找上门的难题:“以前居民把意见放到意见箱里,我们送到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送到区里,区里再找有关部门协调,再答复回来就过去好几年了,更何况大多时候还没有答复。可议事会就不同了,能面对面和领导交流,我们提的养鸽子的问题,第二天鸽子笼就给拆了,居民对议事会抱的希望很大。”
除了民意直达,“市民月”能如此轰动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政府“每条建议都会答复”的许诺打动了市民。
四方区一位老太太提出家门口的垃圾堆太多,一星期之内四方区就取消了17个垃圾堆放点;在“市民议事厅“上当众向杜世成提出“吃水难”的“四方老太太”(现在已成为她的代号)牟珊蒲第二天就迎来了市自来水公司的人,虽然也有一些人说她是“上了电视见了杜书记”的缘故。
“这次‘市民月’比较火,一是宣传声势大而且及时,二是领导马上批示,有点像市长信访日。”“市民月”办公室副主任王金梁说:“根据市民提议,夜公交开通了,第一海水浴场的海沟已在论证填平方案,小吃街也在选址,我们已经落实了1000多条市民建议。市领导很明确地表示,能办的马上办,不能办、不合理或者需要调查研究的要说明原因,或者制定缓办的时间表。月底,市领导还要研究如何把‘市民月’形成长效机制,即使过去了七月,市民也能向政府提建议并很快得到答复。”
市民的疑虑
一件事情的好坏,往往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问政于民”也是如此。
不可避免的,也有不少市民对政府是否会答复存在疑虑。曾和杜世成直接对话的老人王桂云就曾说:“我对政府是很有信心的,看两个月之内有没有反应吧,如果没有反应,那就是又说大话了,到时候我给杜书记写信去,问他还记不记得那个给他提过意见的老人!”
而更多的市民,则对答复的明确性存在疑虑。
网民天山之峰告诉记者,在7月27日晚的“市民议事厅”上,留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四方老太太”牟珊蒲向杜书记提出的“吃水难”问题,当时是由一位局长解答的,他形容那位局长是“喋喋不休,离题万里”,最后连主持人理冰都受不了了,说了一句:“装个自来水管子,用得着说那么多话吗!”下面掌声一片。
而这个镜头,记者已经听多个市民提到过,在他们眼里,这也许代表了他们的担心——“太极拳”式的答复。
而有一些市民则担心,这些“太极拳”式的答复会集中在一些大事难事上,因为小事简事已经很快有了答复。于是网上出现了一张“小事简事勤回答,大事难事看不见”的帖子,后面还留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积极的探索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很多青岛人对“市民月”的评价。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一系列“问政于民”政策的成熟都要经过许多摸索。
就像最早落实的夜公交,青岛市政府并没有为了迎合市民建议而盲目开通,根据上世纪90年代曾经开通夜公交的经验,公交公司一个月就要赔上十几万。“我们现在只是试开通,因为晚上12点之后乘客很少,第二天一早5点就又有车了,公交车为了夜晚这几个小时,花费大量成本不说,还会影响到第二天的正常工作,也许延长线路和时间会对乘客更有用。我们是要迎合市民,但也要实事求是,如果开通夜公交的效果并不理想,政府也会考虑撤销的。”
除了积极而反复的探索,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很多事情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完成的,这需要政府和市民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10000余条建议目前落实了1000多条,对于这个数字,王金梁的解释是:“重复提的建议太多,这10000多条中确实有不少有价值的建议,深思熟虑,有可操作性,但还有很多建议只是美好的理想,超出现实,我们只能感谢这些市民的真心和热情。”
而大多数市民对此也表示了理解。曾提出缩小青岛南北差距的“天山之峰”承认:“我本身就在政府内工作,知道改造一个城区的难处,那决不是一朝一夕、建一座桥修两条路就能完成的,那需要巨大的资金。我知道我的很多愿望都不太现实,但我仍然要提出来,我们需要的是政策的倾斜,大家一起努力。”
龙江路的居民也说:“我们在议事会上提到狗患扰民、楼梯没扶手一共十条建议,目前只解决了养鸽子一条,但我们知道很多问题区里也解决不了,他们也要去协调。像养狗吧,我们觉着影响生活,但还有那么多养狗的人呢,人家都按要求给狗打防疫针了,为什么不准人家养?这对他们是不是也不公平?我们希望政府能制定一些制度,其实老百姓是很愿意守法的。”
“其实,‘市民月’的意义不在于解决了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青岛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进程,就像孙中山剪辫子,他完成的是人民思想上的改革。”王金梁总结说:“作为一个探索,‘问政于民’的过程要比结果更重要。”(记者 张洪波)
责任编辑:赵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