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青岛民营高科技企业———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不久将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此外,我市另外一家民营企业也将以红筹股模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样,我市企业上市工作经过两年破冰之旅,终于取得突破,青岛资本市场建设也进入了新境界,境内、境外
资本为青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更为青岛经济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推动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我市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构筑多层次开放体系,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工作,促进资本在区域内合理流动,推进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以推动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
近十余年来,境内境外资本正在成为青岛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自1993年7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H股股票在香港挂牌上市、从此拉开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帷幕以来,岛城大企业的身影开始陆续出现在上交所、深交所,涌现出海尔、青啤、海信、澳柯玛、双星等知名上市公司品牌。截止到去年底,我市共有上市公司11家,其中在我市注册的9家,由我市企业控股的2家。在我市注册的9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111.43亿元,户均融资12.38亿元,分别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和第一位。
经过长时间沉淀,青岛制造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重化工、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外资与民营企业成为新的有生力量,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存量滚动、内生性增长为主,转向增量投入和大项目带动为主。在这其中,名牌和大企业树立起了青岛制造业的强势形象,全市目前共有32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9户超过50亿元,12户进入中国500强。海尔作为中国本土惟一品牌跻身世界品牌百强,青啤进入世界啤酒业10强。这些大企业多为上市公司,它们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的强大支撑,做大做强企业,同时有效地助推了我市大企业集团和名牌战略的实施。
我市上市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新鲜血液,获得了充分发展,同时更进一步增强了再融资能力。仅从2003年年报上看,我市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49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15%,分别高出深沪两市平均水平35.47%和26.38%。截止到2004年6月底,我市11家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为76.85亿元,占到募集资金总额的62.71%。
资本之于企业、城市而言,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珍贵,青岛要实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利用境内、境外资本市场推动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是重要的一步棋。据了解,下一步,我市还将有4户企业准备上市。此外,我市还将坚持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并举,境内外不同企业并举,工农商建运、服务不同行业企业并举,国有、民营、外资不同所有制企业并举,直接间接不同方式并举,多方位、多渠道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以实现青岛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的全面提升。(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