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1日起,我们部分抗生素的价格就涨上去了。”日前,鲁抗集团市场部的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鲁抗集团上调这一部分抗生素的价格,是履行国内15家抗生素生产企业所达成的一个协议。在原材料价格上涨、抗生素凭医生处方购买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抗生
素生产企业集体上调部分药价进行“自救”。同日渐变冷的天气一样,抗生素企业也正在经历着阵阵寒流。
15家药企集体上调药价
7月28日,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在哈尔滨举行了“青霉素、半合抗主要生产企业产销情况调查会”,15家拥有全国多半青霉素、半合抗产能的抗生素厂商聚集一堂,达成了一个共识:从8月1日起,大家共同上调4个具有市场主导力的抗生素针剂药品的出厂价。
据了解,参加会议的15家企业是全国抗生素产量较大的企业,其中青霉素的产量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90%左右。而促成这次集体涨价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成本上涨,企业不堪重负。鲁抗集团市场部经理范效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今年年初开始,生产药品所需要的能源价格一路上涨,再加上生产抗生素的原料———粮食价格的上涨,抗生素的生产成本上涨了。据了解,由于今年农副产品提价,导致制药企业的原料成本急速飙升。如果还按照原来的价格销售,企业就没有利润了,有的抗生素品种的出厂价甚至低于成本价。
表面上看,每支针剂的价格上涨了0.02元,但是普通抗生素针剂每支的出厂价在0.3元左右,所以这个上涨的幅度并不小。有了这次调价,企业因为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就被消化掉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份看起来对企业有“好处”的协议,也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敢履行。“目前一些厂家已经开始涨价,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还静观事态,涨价并没有同步进行。”一位参加了这次会议的代表告诉记者,“现在企业生产抗生素的利润都以厘来计算,商家对于企业的出厂价是非常敏感的。价格上涨一点,都有可能导致销量下降。”
产能过剩导致恶性竞争
实际上,除了原料、能源导致的抗生素生产成本上涨以外,抗生素市场由于产能过剩导致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互相压价是企业面临巨大压力的主要原因。据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由于投资过热,产能增加较快,抗生素药品市场出现了较为严峻的“供大于求”现象。 “现在抗生素市场价格很混乱,”范效轩说,现在全国有几十家生产抗生素的企业,抗生素的销售收入和生产量都占行业的三分之一左右,是许多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产品。很多企业的利润就是靠抗生素来支撑。但是全国每年抗生素的需求量在2万吨左右,需求就这么大。仅河南华星一家企业生产的抗生素一年就达到5000吨,大家一哄而上生产抗生素就必然会导致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客户拼命压价,最终导致了出厂价低于成本价,企业都受不了了。
另外,国家药监部门在今年出台的抗生素凭处方购买、对抗生素进行限价也给医药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据了解,这两项政策的出台,使抗生素行业的销量下降了三分之一,药店的零售分额受到的影响更大,抗生素零售市场的销量下降了50%左右。
何时摆脱困境
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限售等原因,医药企业今年的日子很不好过。今年一季度后,国资委信息中心连续不断地发布了“23家国有重点医药企业效益下滑”的预警。6月下旬,该中心又发布消息称,今年1—5月,23家国有医药重点企业实现利润20亿元,同比降低14.3%,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1.5亿元,同比增亏1.5倍。
“谁都知道盲目扩大产能、造成市场供大于求所带来的后果,但是在市场好的时候,生产企业还是一窝蜂地扩产、增产,然后再减产,市场好了再扩产、增产,这都已经成了规律了。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这种困境就摆脱不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
对此,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俞观文认为,医药行业虽然是一个高技术、高增长、高产出的朝阳行业,但也是高风险和高投入行业。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应该防止盲目扩产,在科研投入和提高技术水平上下功夫。他透露,去年我国制药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只有销售收入的1%左右。国外制药企业一般是一个品种上市2—3年后,就应该有后续的产品跟进,而我国目前真正的新药凤毛麟角,企业的竞争力无从谈起。
虽然15家药企联手上调部分抗生素的价格,但是企业的负责人都表示,此次涨价不会对零售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新华医药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价格上调会进一步缩小药品中间环节的利润。由于抗生素在零售药店销售不多,预计对零售药店影响不大。目前,抗生素的使用主要是在医院,虽然这次涨价幅度不大,但由于抗生素在医院用量很大,这将减少医院招标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利润空间。
导报记者杨学萍济南报道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