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记者您好,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在许多热心人的帮助下,经过不懈的努力,莎莎终于走出困境,并以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被中国音乐学院录取啦!”这是前不久,李莎的母亲王聿和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一时间,激动万分地给我们传来的喜讯。而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王聿和一家正为支持女儿李莎继续专业学习而
四处借债,生活举步维艰。当时,这个不同寻常的家庭,因为女儿的执著和母亲的坚强,走进了记者的视线。
在小港一路7号仅十余平方米的简陋小屋里,一张单人床和一架旧钢琴几乎就是家里的全部家当。这个家里,母亲已下岗多年,父亲因患严重心脏病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仅400余元。但为了让从4岁起就对音乐有着极度渴望的女儿李莎实现她的音乐梦想,李莎的爸爸妈妈毅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生活道路,借债为李莎购买钢琴,靠母亲王聿和一个人的收入供李莎学琴,支持她参加各类比赛,并在她考取了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后,坚持供她继续学习专业(本栏2003年8月22日曾予报道)。一个贫苦的家庭,为了一个“奢侈”的梦想,选择了一条铺满荆棘的道路。
为梦想付出再多不后悔
在李莎就读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这三年的日子里,他们一家人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为了生计,李莎的妈妈做过保姆、厕所清洁工、办公室保洁员、社区物业服务人员等许多脏活、累活。有一次,妈妈听说崂山区那边有一份物业清洁的工作,比市区这边的工作每月多挣50元钱,便毫不犹豫地把工作争取下来,每天起早贪黑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上班。打扫卫生的时候,妈妈总是把别人扔在垃圾里的废瓶子等物品分捡出来,攒起来等着卖钱。她不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只要能为女儿求学多攒一分钱,再苦再累她也不在乎。
吃住在学校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为了省钱,也为了让李莎有更多的时间专心学习,爸爸也去了北京,和李莎租住在一所狭窄简陋的民居里,自己买菜做饭,算计着使用那有限的生活费。爸爸舍不得去医院看病,每天拖着病弱的身体在外面打零工,补贴家用。
李莎是全校唯一的一名贫困生,她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必须为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奔波。当别的学生都出去消遣的时候,李莎忙着给一些网站或媒体制作音乐背景,忙着为京城的各种音乐团体担任伴奏,为了获取一张免费的音乐会入场券,她不得不顶着烈日四处为演出公司兜售门票……
爸爸的生日快到了,李莎把同学们丢掉的饮料瓶子捡回家,背着爸爸积攒起来想以此换些钱为爸爸庆贺生日。一天,爸爸在家里发现了许多饮料瓶子,还以为李莎也学会奢侈消费了,非常生气。李莎虽然很委屈,但始终未说出实情。爸爸生日那天,李莎到了一家小饭店,用饮料瓶子换的钱为爸爸买了他最爱吃的饭菜,然后告诉爸爸那些瓶子都是她捡的,就是为了爸爸的生日。接过女儿手中的饭菜,爸爸泪如泉涌。
去年8月,当记者第一次走进这个家庭的时候,母亲王聿和正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她说她写信给报社并不是想寻求什么实际的帮助,她只是想倾诉,希望得到支持与理解。而今,虽然他们依然家徒四壁,但女儿的梦想成真足以抵偿一切的付出。
求学路上一直有真情相伴
李莎说,她是个幸运的女孩儿,因为在艰苦的日子里,她总能感受到不同寻常的友谊与关爱。
李莎的妈妈说,像他们这样的家庭能培养出一个艺术人才实在是个奇迹,女儿的梦想成真是我们党和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又一曲颂歌。
的确,在李莎成长的道路上,有一双双陌生而亲切的手臂一直在扶持着这个贫家女孩儿。当初,若不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沈诚认真对待李莎母亲的求助,为一个贫困女孩儿打开了求学之门,恐怕李莎至今还在音乐殿堂外徘徊。上学后,李莎发现,别的同学都是多年受名师指导,理论根基非常扎实,只有自己几乎是自学成才,完全是“野路子”,连乐谱都写不规范,脑子里固有的思路和学院派的作风时常发生碰撞。但是,老师们格外的关注给了她迅速成长的空间。每次学校分配指导老师都会很认真地征求李莎的意见,帮她选择最合适的老师,提供最有效的辅导。今年高考专业考试前夕,学校将李莎分配给了著名作曲家施万春教授进行辅导,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特意将李莎留在家中吃住半个月,帮她补齐了之前在乐理、和声等方面的全部缺漏。
考取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之前,李莎的作曲知识都得益于全国各地一些词曲创作者的书信指导,李莎就读附中之后,这些老师一次次通过长途电话激励李莎坚持学业,有的老师还专程带着钱物赶到北京探望李莎,给她送去了莫大的精神鼓舞。
在北京市政府某部门工作的翟丽阿姨,是李莎在北京的“妈妈”。翟妈妈因为要参加一个老年声乐比赛,与当时在北京卡林卡合唱团担任钢琴伴奏的李莎相识,从此结下不解之缘。翟妈妈了解李莎的家庭处境后,在生活方面时时处处照顾李莎。在高考之前,翟妈妈特意出资2000元让文化课比较薄弱的李莎接受英语辅导,为高考做好准备。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位与李莎志同道合的朋友周大炜。周大炜的专长是计算机编程,但同时又对音乐作词作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得知李莎常常为没钱制作乐曲光盘小样而苦恼,便将自己的一套电脑设备送给李莎,帮李莎掌握了MIDI(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全班同学当中,李莎是最早学会MIDI的,这为她在今年中国音乐学院的计算机音乐作曲和制作专业招生中考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奠定了基础。
愿更多的“李莎”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李莎的成功在她的父母亲朋眼中一直是个“奇迹”,李莎自己也感叹,在中国音乐学院,许多年来都不曾有像她这样贫困的学生。他们走了很多人不敢想不敢走的一条路。有人不理解李莎一家人的选择,认为他们是“自讨苦吃”。
其实,梦想的选择不该有贫富的阻隔,固然一些人才的培育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对理想的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愿李莎的故事能给人们带来更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思索,能推动社会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机制更完善。愿更多的“李莎”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本报记者王娉
特约编辑:yx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