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从胶州湾西岸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8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海关总署《关于扩大保税区与港区联动试点工作的请示》,批准青岛保税区与邻近港区开展联动试点。由此,青岛保税区向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转型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nbs
p;实施“区港联动”,不仅是保税区国际物流功能的拓展,更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发展的积极探索,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港航运产业与现代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国务院批准的青岛保税区“区港联动”试点区域———青岛前湾保税物流园区,位于青岛开发区濂湾河入海口与青岛前湾港区交汇处,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是青岛保税区与香港招商局集团投资5亿美元,共同开发建设的“青岛前湾招商局国际码头与保税物流”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税物流园区由集装箱中转区、国际配送区、国际商务与商品展示区、查验区等功能区组成,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按照国务院关于“区港联动”的批复要求,保税物流园区与码头区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物流业务流程,将码头作业、海运物流、保税功能集成运作,形成集码头作业、海运物流、产业链物流等业务一体化运作的模式,真正体现“区港联动”的特点和国际自由贸易区的完整内涵。
物流园区实行封闭管理,是继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之后我国对外开放度最大的政策特区:享受保税区相关政策,在进出口税收方面实行出口加工区的相关政策,即国内货物进入园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园区货物内销视同进口,按实际状态征税;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物流园区正式启动后,将充分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引进国际知名航运企业、跨国采购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促进青岛港航运、仓储和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
目前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正在进行填海造地工程,已有500亩土地浮出水面,预计年底前可完成设施配套,同时,有针对性、有目的的招商引资工作正全面展开。
为满足企业对货物快速流通和海关有效监管的要求,青岛保税区借鉴国外先进自由贸易区港模式,围绕畅通物流业务、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通关效率三个重点,创造性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合乎我国现行法规与制度的“区港联动”试点方案。海关将通过区域化、网络化、电子化的通关模式,在全封闭的监管条件下,建立区域化的“大账册”管理格局,最大限度地简化通关手续。
目前,青岛保税区“区港联动”试点方案已上报海关总署审批,试点区域建成后经海关总署会同有关部委验收通过便可投入运作。
青岛保税区与青岛前湾港相连,前湾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集装箱中转港。区港联动的实施,将有利于增强青岛港在东北亚港口中的竞争力,使青岛迅速成为国际中转枢纽港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对我市“打造国际集装箱中转大港,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将为山东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加快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在与日韩经济竞争与合作中抢得先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另据了解,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象屿、深圳盐田港、天津等6家保税区同时获准“区港联动”试点。(本报记者本报通讯员)
相关链接
区港联动
“区港联动”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港口和自由贸易区之间实行“无缝对接”,货物快速地流入流出,相关手续简便,多种运输方式有效组合。目前,世界上知名的自由贸易区大多与港口相连,实行区港一体化管理,如德国的汉堡自由港,荷兰的鹿特丹港等。
“区港联动”试点是在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区港联动”是设立自由贸易区的雏形,是指将保税区和港区的优势集中在一起,实施海关的统一监管,优化保税区与港口的物流流程,使保税区和港口在地域、功能和运作等方面做到有机结合,促进保税区和港口优势互补、功能结合、共同发展。通过保税区政策与港口功能的联动,体现自由港的作用。
海关总署从2003年开始启动“区港联动”试点工作。我国第一个“区港联动”试点已于今年4月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