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校长真“心”苦———不仅要当一个什么都管的“家长”,还要亲自带研究生、做科研———在短短几年任期内,即便有从琐碎事物中脱身的愿望,也很难集中精力把“校长”当作一项长远的事业去做大、做强!
“大学校长”只有从一个官职成为一种职业,校长本人才会产生长期做事业的冲动和追求———这
是不少校长对于职业化的一种理解和企盼。
然而在中国,职业化道路并不是校长们自身愿不愿意走的问题。
规范化、程序化的遴选制度和科学、开放的考评体系,是职业化的前提。随着更加开放、引入市场机制的评价系统的参与,新的业绩考核体系正在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科学制订一个现代大学校长的职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是职业化的核心。而建立相应的一套制度,比如长期任职制和合理的薪酬体系等,将会是职业化的保障。
大学校长职业化,就是要提高教育管理者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这是与以“官本位”的传统观念衡量大学校长这个职务完全不一样的标准。国外一个大学校长能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潜心制订学校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上,而我们的校长则可能陷在权衡各方利益的人事漩涡中难以自拔。
有了这个前提,还要看一个职业化大学校长的治校灵魂,也就是办学理念,符不符合现代大学发展的方向。这次论坛有个重要观点:“教育永远也不能市场化”。大学校长不只属于教育界,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我们在呼唤大学校长职业化时不能忽视这个特殊的属性。
我们不奢望中国的大学校长们立马“职业化”起来,兼具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的素质与能力,毕竟,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之路,是与整个大学教育制度、社会发展环境分不开的。但是,我们是否可以从大学校长提高自身素质、调整目标追求、转变工作方法等这些“职业化”的基础工作做起?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不会在中外人才的最终角逐中轻易落伍。
我们理应大声呼唤:要把校长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特约编辑: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