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宁 康张萍 本报记者 曹瑞林
一份转业申请引起波澜
今年初,第二炮兵某团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代永康休假回到老家河北唐山市。期间,面对已在商海里小有成果的大学同学,小代对自己携笔从戎的选择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向在一家公司任部门经理的同学“借”来一套招聘试卷,准备找机会试一试身
手。可考卷中似曾相识的考题,他竟有一半答不上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代永康把原因归咎为:近两年的军营生活,使自己的学业“撂荒”了。他心想要赶上知识更新的步伐,脱军装是惟一选择。
“我要转业!”代永康在长途电话和随后寄来的申请中提出的要求,令团领导很困惑:这名干部入伍不到两年,思想一直很稳定,去年底还受到嘉奖,怎么会突然提出转业呢?小代归队后,虽说放弃了“转业”的念头,但仍提出要求:留下可以,我要学习。
代永康的这一举动,如石击水,在全团上下引起层层波澜。
“我要学习”的心声引人深思
“我要学习!”代永康的“心声”引人深思:是环境不好、机制不健全影响了他的学习?还是代永康对“学习”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先说团队的学习环境。这里的学习环境堪称一流。“作为一支科技含量较高的部队,我们组建晚、起点高,尤其对官兵的学习格外重视。”团政委张爱国这样向记者介绍。在张政委的陪同下,记者在这个团转了一圈,看到每个营都有计算机学习室、图书阅览室,且天天向官兵开放,设备和环境可与院校媲美。团队两年前开放了电子阅览室,局域网由机关通到了营连,一个既有电子读物又有图书的现代化多功能图书馆建设已初具规模……
学习时间也有保障。团每周半天学习政治理论,周二、四晚上学习业务雷打不动;每年定期举办干部集训班,经常邀请有关院校的专家、教授来部队讲课。同时,团党委还做出决定,为参加自学考试的官兵报销一半学费,为每个有硕士学位的干部分配住房,安装电话、电脑。谈起这些,接受采访的官兵如数家珍。
再说代永康。小代2002年7月从河北科技大学毕业入伍后,按照团里对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进行“4+1培训”的规定,当年9月就和同年入伍的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一起,被送到电子工程学院学习一年,学习涉及军事专业的电子知识。回团后,他在二连担任站长。指导员告诉记者,代永康学习刻苦、工作勤奋,晚上经常看书到深夜,去年年底还获得了团嘉奖。
代永康入伍两年,一年在院校学习,另一年在部队以主要精力学习业务知识。部队天天在抓学习,他却说“这不叫学习”?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面向“市场”还是面向“战场”
深入采访得知,小代所谓的“不叫学习”,指的是没有学习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就业相关的知识。他说,与在地方工作的同学相比,人家知识越来越丰富,而我的知识却在逐步“缩水”。如此一比,比出了“差距”,“紧迫感”也增强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小代的“自我设计”,官兵众说纷纭。有的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表示理解和赞同,认为在部队时间长了会误了前程。但更多的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却持另一种见解:部队非常重视人才,只要是人才,在军营就会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为此,团党委围绕“如何进行‘自我设计’”组织官兵展开讨论,道理越辩越清。
衡量军人价值的标准是战场而不是市场,最能体现军人价值和牺牲奉献精神的是战场。当兵为了打仗,学习为了战场。当一天兵就要一心一意想着打仗,这一点不容置疑!赚钱多少是体现商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不是衡量军人成功与否的尺度。否则三心二意,穿着军装,想着经商,身在战场,想着市场,我们这一代军人还能担起保卫祖国和人民的神圣职责吗?许多官兵说,只有把个人愿望与军队、国家需要结合起来的“自我设计”,才是符合实际、最有价值和惟一正确的。
观念的转变引发的是一场学习内容上的变革。现在,该团官兵清楚地认识到,军人的学习必须重视含“军”量。如果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市场经济和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知识上,必然误己误事,难有作为。
代永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现在已经感到,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课堂上读书是学习,步入军营的各种实践也是学习;只要肯动脑筋,就能从军事训练、教育管理等实践中悟出道理,学到知识,提高素质。身为军人,必须把岗位急需、履行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术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把求知成才的立足点放到提高打赢能力上,把本职岗位作为求知成才的基本平台,除此别无选择。对青年军人来说,时间和机会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编辑 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