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聊天 | 邮箱 | 建站 | 房产 | 影视 | 求职 | 游戏 | 教育 | 短信 | 直播 | 广告
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 正文  
滚动新闻
“灰色童谣”和儿童流行语说明什么?
青岛新闻网  2004-08-13 21:40:54 人民日报

页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关闭

 

    灰色童谣”让人“忧

编辑老师:
    我五岁的小外甥,只要人多,他就喜欢背诗,赢取一片掌声,但大他三岁、读二年级的表哥可不高兴了,小哥俩总是闹矛盾。小外甥说自己会背三百首诗,哥哥就说他:“为
什么天这么黑呀,因为有牛在天上飞呀。这牛怎么上去的呀?因为有人在地上吹呀!”小外甥生气地说:“我背给你听!”说着就开始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哥哥一听,马上打断他,逗他说:“日照香炉烤鸭店,有只烤鸭挂窗前。”他大声喊:“不对!”哥哥继续气他:“口水留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小外甥大哭,吵着要回家找妈妈评理,哥哥越发高兴了:“祝你一路顺风,半路掉坑,两腿一蹬,壮烈牺牲!”小外甥跑过来抓住哥哥就咬,哥哥被咬疼了,恶狠狠地说:“小弟弟,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咔嚓咔嚓咬死你!”
    大人们上来拉架,批评哥哥:怎么学这些乱七八糟的话,学弟弟,背诗多好!哥哥跑到一边生气了,还不忘说句气人的话:“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
    我真担心,这孩子才上二年级,怎么会说这么多“灰色童谣”;小外甥上了学,是不是背的古诗也会被取代呢?

  黑龙江大庆市第八中学 王淑双


    区别对待(编辑点评)

    董建勤

   “灰色童谣”正流行!从这封来信可见一斑。
    细察这类童谣多为孩子们的嬉戏之作,或调侃、或揶揄、或嘲讽、或自嘲、或宣泄,有的趁韵而唱,自娱自乐,无害也无益;有的“改编”唐诗宋词或流行歌曲,传递着内心的“烦、闷、累”;有的则意蕴色情、暴力倾向,低俗下流,听来可怕……总体看来,多数童谣唱的是熟悉的内容,用的是熟悉的形式,自编自唱以至口耳相传,“好玩、搞笑、流行、时髦”是其动因。
    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具备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体贴心灵滋养品性的作用。当代儿童理应拥有充溢着时代气息的童谣。“灰色童谣”的频现与传唱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自有其适应儿童身心成长特点之处,充当着孩子枯燥单调生活的调味剂;一方面又是受电视、网络、手机短信、不良刊物、成人道德世界及优秀童谣短缺综合影响的产物,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就如任何流行事物一般可能如阵风刮过,只是其流传不止且一浪高过一浪,使得家长和老师不禁生出几分惊惶:孩子会不会受其暗示和影响而学坏?
    其实,对“灰色童谣”也要分析,区别对待,比如对那些无害也无益或宣泄成分偏重者尽可听之,给孩子一个消除焦虑、寻得开心及平衡心理的出口,适当校正其中改编的古诗词及流行歌曲;而对包含不良内容的,则应加强教育,严格把关,做好引导,要启用替代法或兴趣提升法,将功夫下在贴近儿童生活创作更多的健康童谣上。关爱孩子的人们不妨从“灰色童谣”中悉心体察其天性和渴求,顺藤摸瓜捕捉第一手信息,从中汲取灵感和素材,淡化说教意味,还童谣“幽默、通俗、上口”的风貌,适时推出更多的“健康童谣”,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真如此,信中小哥俩之间的矛盾是有望化解的。

   绿化孩子的精神家园(专家视野)
    金波

    “灰色童谣”流传广,流传快,印证了古人所说的那句话:童谣“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又因为易唱易记,大人们也有所耳闻,不免生疑:这是怎么流传起来的?为什么会这么快?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等等。
    对这类“灰色童谣”,宜疏不易堵,需先倾听其唱的是什么,然后加以研究。这类童谣多在儿童群体中流行,简单地对待,甚至粗暴地禁止,都于事无补。
    从“灰色童谣”的流行,可以看出儿童需要童谣滋养。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童谣是最早进入孩子生活之中的。在牙牙学语之际,童谣就成为“活教材”。童谣创作“发于语言,语言在文字之先”,说明童谣是口头创作,适合儿童诵唱。
    在整个儿童文学创作中,应重提童谣!遗憾的是这一有效而宝贵的德育载体近些年颇受冷遇。市面上,这类图书虽好销,但多为旧作的重新组合,多的是老面孔,缺的是新内容。儿童呼唤贴近他们那快速成长心灵的“解渴”童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自发“创作”“直抒胸臆”,弥补渴望。当然,这种“需求”有时品位不高、甚至低俗。“灰色童谣”促使我们深入儿童生活,了解其思想道德的现状。脱离实际,一厢情愿地为他们创作一些讲大道理、所谓德育性强的童谣,很难收到口耳相传、易唱易记的效果。童谣创作在五六十年代曾有过一个繁荣期,但其中相当数量的作品生命力不强,因配合政治,说教训诫的味道太浓,“活”在人们口头上的并不多,而目前流行的一些“灰色童谣”,内容并不健康,反而也能流传,不能不发人深省。
    有同志者提出要“把‘灰色童谣’染绿”。是的,我们应该多为孩子创作优秀的、健康的童谣,多创作一些“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的好童谣,绿化美化他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谁愿为童谣大赛添把火(思考与建议)
    陈良江 张乐

    我国有儿童2亿多,但从事童谣创作的专业人员几乎没有!究其原因,还是畸形市场在作怪:为歌手创作一首流行歌曲,创作者往往能拿到上万元;而在刊物上发表一首童谣,稿酬不过四五十元,但创作难度并不比流行歌曲小。如今,还在继续创作童谣的多是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要跟上孩子的兴趣爱好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儿童节前夕,有两家文化教育单位想发起童谣大赛。策划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首肯,也得到各地幼儿园的支持。主办方试图按照市场运作方式联系厂家合作,但大大小小近20家企业推却的理由尽乎众口一词:“比赛的冲击力不够,广告效应不明显!”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童谣大赛最终不了了之。
    与此形成反差的事实是,许多地方和单位可以为一场球赛、一个节庆活动“锦上添花”,一次性投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而对“雪中送炭”的善举却缺乏热情。究竟谁愿为童谣大赛这样的“冷门”添把火?

    我们还能唱什么?(童言传真)
    山东省临朐县朐阳小学五年级 衣俊海

   “今天的阳光多么灿烂,我们的学校破破烂烂,一百个同学,九十九个笨蛋;十个老师,九个土蛋;两个校长,一个杀人犯。”“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不知从哪天起,我们学校开始流传这些歌谣,好多同学课上课下不断地传唱,有时候我也跟着吆喝几句,但时间长了,觉得这些东西不好,就和几个要好的同学自己编上几句:“三斤八两六六六,大拇指,小拇指,滚来滚去剪子包袱石。小猪小猪,你真笨,本想打你一百下,今天时间不多了,先打十下再说吧!”、“一、二、三,砍上山,四、五、六,抓肥肉,七、八、九,按按钮,十、十、十,砍猪头!”……但没过几天,我们又觉得没劲了!
    无论是自己编的歌谣,还是听来的歌谣,都庸俗得很,唱来唱去,自己也感到厌烦。可音乐课上那些老掉牙的歌曲,我们没一个喜欢,真是烦透了!

    贴近生活创新 唱响健康童谣(专题调查)

    受“大家谈”专栏组委托,成长网日前对400名中小学生和200多名教师、家长就“儿歌和儿童流行语对儿童的影响”进行了专题调查。
    结论之一:健康童谣、儿歌没市场,流行歌曲、“灰色童谣”正流行。28%的孩子小学四年级以前就开始唱流行歌曲、说“灰色童谣”。到了初中,所有的孩子都有此经历。平时喜欢唱流行歌曲的孩子占到64%,喜欢说“灰色童谣”的有56%。87%的孩子明确表示对大人教的儿歌不感兴趣。
    结论之二:孰流行孰不流行,原因引人深思。健康童谣不被儿童青睐的原因,82%的教师、家长认为内容、曲调陈旧,68%的教师、家长认为数量太少。
    结论之三:如何看待“灰色童谣”?各人看法不尽相同。所有教师、家长都认为唱“灰色歌谣”不一定就是坏孩子,但58%的家长强烈反对孩子唱流行歌曲、说“灰色童谣”,认为有害孩子成长。73%的孩子认为“灰色童谣”“好玩、搞笑、顺口”。
    结论之四:抵制“灰色童谣”,多种方法可供借鉴。家长对不良信息注意防范,不让孩子接触不健康网站;社会多为孩子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改革学校音乐课,让优秀童谣进课堂;等等。

 殷寒君 于克欣供稿

   八方热议

    “灰色童谣”反映了少年儿童的“早熟”,反映了不良习气的消极影响,反映了现代影视和明星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

  江苏滨海三中 陆可爱

    一边是最喜欢的歌不让唱,一边是课本上的歌不喜欢唱。面对校园童谣淡出孩子世界,一味禁止“灰色童谣”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探寻其原因,适时地改进和疏导,这才是最为重要的!成长网网友从经济学视角看“灰色童谣”有其必然性:优秀童谣的稀缺导致“灰色童谣”的代位。部分“灰色童谣”一开始并非专为孩子生产,起初为手机短信、市井传说等,但孩子成了第三方受影响者;优秀童谣与“灰色童谣”的生产成本悬殊,是市场选择的原因之一;市场选择“灰色童谣”,是一种“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譬如出资,譬如制约……读者孔令军建议借鉴以往的经验,征集、选编、出版“绿色童谣”。一方面动员诗人和作家创作更多、更好的儿歌和童谣,另一方面让那些创作“灰色童谣”的民间艺人在“健康童谣”创作方面充分施展才能。

   黑龙江省肇东市教师进修学校 王玺玉

    近年来,文艺工作者明显忽略了孩子这一庞大群体,很少有人到幼儿园、学校中体验生活,感知孩子的心理,专门为孩子们创作了。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拿出专门资金,调配队伍,创作一批让孩子们喜欢的童谣!

  山东临朐一中 马玉顺

    校园童谣:德育新亮点(九州在线)

    联合国教科文俱乐部会员单位———北京宣师一附小2003年9月启动把童谣课纳入校本课程的活动,在低年级各班定期开设童谣课。教材《北京童谣》中的50多首童谣是学校聘请童谣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长时间搜集整理编写而成的。目前已出三册,包括道德篇等,涉及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重在传授做人处世的道理。目前,由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发起的“红领巾读书活动”已启动“我是童谣创作者征集少儿原创童谣大行动”;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征稿编辑《千首新童谣》丛书……这些都是北京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色活动。

特约编辑:张庆德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报业集团服务热线为您提供飞机订票、送票上门,电话:2871111】
  发表评论
 
内容
 热点资讯
·海尔双变多联中央空调震动日本制冷界
·激光帮你摘掉眼镜 治近视 到市立
·NIIT软件工程师定向就业班报名中
·MBA联考辅导班8.15开课
·欢迎参观2004青岛首届旅游网上博览会
·19中国际部"加拿大大学预科班”招生
·百年活力激情涌动 青岛崂山矿泉水
·NIIT国际软件工程师8.16开课热招
·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青岛校区热招中
 

 相关链接:


 站 内 检 索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867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