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青年、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APEC青年科学节已于8月9日落下帷幕。这次活动以科学为纽带,为亚太地区的青年提供了增进友谊、促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既展示了我国科学教育的成就,也让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科普工作者呼吁———学校要重视科学教育
来自北京、上
海、广东、西藏代表团的团长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呼吁,科学普及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不是为了少数尖子生,而是要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培养必要的科学素养,需要把科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他们说,科学教育开展得好不好,主要和学校领导重视不重视有关。现在很多学校科学教育没有宏观调控,往往是有什么条件,就发展哪方面的科学教育,没有系统规划。同时,学校科学教育,要有专职老师进行指导。
从产生兴趣到尝试探索 13岁的孩子成了科技迷
这次青年科学节,最小的学生代表只有13岁。13岁的孩子如何参加科技活动呢?
“参加科技活动,全凭我自己的兴趣。因为我觉得科学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紧密,学习科学知识就是一个知识储备的过程,它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而且可以随时帮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面对记者的提问,来自北京陈经纶中学的丁玥说起来有板有眼,“我非常喜欢学校‘业余电台’兴趣小组的活动,它让我着迷,看着那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号码,我就有欣喜的感觉。”
丁玥介绍说,她所在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从不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我们学校有分科细致的实验室,供学生参与各种实验。参加实验前,老师提前告诉我们选题,让我们自己查资料,熟悉理论知识,在试验过程中给予指导。”
北京新桥路中学的王殿欣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喜欢看一些科普方面的杂志,也喜欢动手制作一些小物品,她说,真正培养起对科学的兴趣还是上初中以后。“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一开设了木工课,初二开设了电子课,我们全班同学基本都拿到了‘电子三级证书’。”王殿欣这次参展的作品就是巧妙地利用木工和电子知识,和同学合作完成的一个潜水艇和吊桥的模型。
来自北京八一中学的胡夏对科学有自己的见解。“大家都认为,外国代表团的参展作品注重理论研究,他们的科学论文优于我国学生的创造发明,我不这样认为。创造发明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主题,诺贝尔奖奖项也是分为科学论文和创造发明两部分。”
别看年龄不大,胡夏对信息学还有许多想法。胡夏对信息学的兴趣来自于对文曲星的痴迷。他曾经把自己的文曲星拆了,拍成照片,“看着一个个漂亮的零件,我真的觉得很神奇。”在文曲星的应用中,他无意中发现了它的编程平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投入编程的研究。“这么小的文曲星,竟能编出这么漂亮的IPC游戏,让我很惊奇,从此我就开始关注编程的一些东西。但这种研究,如果一人做,不仅时间投入大,而且会做很多无用功,因此我就和网友们在编程论坛上进行讨论,积累了很多知识。”胡夏介绍说,现在他已经把目光转向了计算机的编程领域。
胡夏说:“文曲星的硬件简单,计算机则给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信息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能给人们展示一个神奇的世界,把一个个漂亮的东西摆在你面前。信息学以前只是处在梦想的阶段,现在是一个实现的过程,我希望自己也能够做出自己的成果。现在我还谈不上研究,因为我还欠缺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我就喜欢探索未知领域,那对我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中外科学教育对比启示我们——加强青少年科学思维训练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常务理事翟立原研究员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谈到中外科学教育的异同。
翟立原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重视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别强调通过实验获取结论。究其原因,一是社会高度发达,全民科学素养较高,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科学决策,政府决策建立在科学研究方法之上,青少年从小受到这一氛围的感染。再就是他们的学生搞科研没有功利目的。学校不刻意去提拔尖子学生,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研究过程没有老师、家长的参与,全凭学生自己的兴趣。
在美国,学校注重从小培养学生尝试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生对科学前沿非常关注。由于总体科学素养很高,十七八岁的学生就具有相当的科研水平。美国每年举办创新大赛已经持续了近60年,许多获奖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与国外相比,中国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中国教育强调记忆知识点,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学生提不出问题,通常都是导师给课题去做;二是国内的科学教育功利性强,创新发明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很强,获二等奖以上的学生能够保送上大学。在功利的驱使下,加上成人介入,就使一些青少年科技比赛变了质。而在国外,任何比赛都很纯粹,获奖者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待。
中外科学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观念差异。中国的科学教育主要是在完成繁重的课内任务之后进行的课外活动,是一种课外的组织;国外主要是一种课内的组织,在课堂上组织科技活动是老师的职责,把科学教育融入课堂里,营造一个让学生质疑的环境,授课注重提出比较性问题和探讨性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外让学生自由发展。
翟立原认为,国外的科学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加强青少年科学思维的训练。在发明创造中,有时转换一种思维,有时是逆向思维,就会节约大量的成本,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的思维和经济效益密不可分。比如在传真机的研制上,美国落后于日本,立志于赶超日本,但后来转变了思维,转向因特网的发展,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国外科学教育各有高招
本届青年科学节活动期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代表团团长分别谈到本国科学教育的现状。
美国:中学生可到大学或国家实验室做研究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青少年科学教育。美国国家科学发展促进会是专门开展科学教育的机构,美国有专门用于鼓励青少年进行科技研究的基金。中学生可以进入到大学或国家实验室,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甚至有机会与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们一起探讨问题。
加拿大:让孩子认识科学研究的活力与责任
在过去的10到20年,加拿大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体制,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因为国土广泛,科学教育由省一级行政部门来负责,课程也因地而异,许多课程领域与渔业、海洋有关。特别注重改变那种认为科学研究就是古怪的人在实验室做事情的观念,让孩子认识到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活力、有社会性的任务。
日本:政府一直免费提供科学教育读物
40多年前,日本政府就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保证各个地区教育资源的平衡。政府一直免费提供科学教育读物;有许多数字企业从事科技类玩具的开发,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大量的科学教育辅助器材。每天的报纸都有关于最新科技的报道,有许多专门面向家长的科学类杂志,为他们辅导孩子做参考。
韩国:设立有趣味的科普课程吸引青少年
为发展科学教育,韩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政府非常重视科技活动,第一届APEC青年科学节就是韩国总统倡议,并于1998年在汉城举办的。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学校改变原有课程,设立有趣味的科普课程,提高学生的兴趣。韩国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分别设有特殊的学校,选拔尖子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推广科学知识。
特约编辑: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