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中城市,择校费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最近,重庆市明码标价,向社会公开了择校费的标准,引来了一些非议。非议的主要理由是,择校费不该收取,因为重点中小学的形成,本来就是在管理部门政策不公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样对重点学校交择校费,就是对其他学校和学生的歧视。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这个批评无疑是正确的,也符合义务教育的理想模式。的确,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凭什么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却如此悬殊?芽但是从解决问题的务实角度出发,这种批评就值得商榷了。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国高招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为了孩子将来能够考上大学,从小学开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当地最好的学校。由于好学校这种优质资源的稀缺性,就必然造成市场上的供不应求,因此,为了挤进这些学校,交费就成为一部分家长的惟一选择。且不说重点学校形成的历史原因,单说面对交择校费的这种现状,作为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可供选择的做法是什么呢?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由市场操纵;二是下发红头文件,严禁收取择校费;三是向社会公开择校费标准。
第一种选择反映了政府的不负责任。其直接后果就是乱收费横行,并且为腐败留下太大的想象空间。第二种选择,可以说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事实上存在的巨大需求,它不仅堵塞不住实际上的私下交易,甚至客观上鼓励了暗箱操作。本人的一位同事为了选择一所小学,交了2万元,校方在收费时明确表示,没有收据,而家长能够确信自己孩子已经被录取的惟一证据是,收费人员在花名册上打了一个勾。还有的学校不仅要求家长填上支持办学的赞助费,而且还要签名画押申明这是完全自愿的。钱交了也就交了,问题是,这些钱干什么去了?是用于教育还是私分?无从查考。因此,我们比较赞同第三种选择,也就是当前重庆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的确存在着不公平,但是它比较务实,同时也便于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与调控。不妨通过“收支两条线”的办法,将择校费收上来,由政府统管,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分配;也可以设计一个更长远的目标,政府在今后的拨款中,向那些非重点学校倾斜,直到未来几年各校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上达到基本的公平。
这当然也是我们的一个良好愿望。
特约编辑: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