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上半年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人们把矛头更多指向地方政府——他们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搅热了温度。
谈到宏观调控时,经济学家张曙光强调,“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要分清”,避免财权上升,事权下放,增加各级政府间的矛盾。
“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宏观经济的大波动难免会出现。”张曙光说。
从4月初开始,国家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从国务院《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到后来发改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都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上周举行的一个宏观经济论坛上,一位学者认为,前一段的调控,许多学者以及媒体,主要把板子抡向地方政府。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宋立博士参加工作14年来,一半时间在地方政府,一半在中央政府。宋立说,这是体制性问题,与道德无关。
张曙光分析,目前的体制下,地方政府是一个具有二重角色的强势存在。一方面,它是一个有强制力的公共部门,另一方面,有时又是一个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行为主体。作为公共部门,政府的目标是服务并保证政局稳定;作为经济行为主体,其目标又是本地区和本部门收益的最大化。
张曙光说,政府的二重角色,决定了地方政府间经济竞争只会不断加剧。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在改革方面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就是地方政府竞争推动的。这也带来了一个负面效应,即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这一次的经济过热和调控与此密切相关。
以铁本所在的常州市为例。改革开放初期,苏、锡、常三市,无锡发展较快,苏州和常州差不多。近10年,苏州跑到前面,无锡被抛开,常州又比无锡差了一大截。从1999年到2003年,三市GDP增长率分别为19.6%、13.8%和13.7%。张曙光认为,这正是常州热衷于铁本上马和扩张的背景。
“地方政府及官员参与上述竞争,也有无奈的一面。”有学者说,不能把板子全打向到地方政府。(记者 何磊 程刚)
责任编辑:赵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