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是农历中24节气外的时令节气之一,伏日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期,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3个时段,是用节气与干支纪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夏至三庚入伏”,即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
。这样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按照这一方法来确定,今年的伏日期是:初伏为7月20日(庚子)起,中伏为7月30日(庚戌)起,末伏为8月9日(庚申)起。自入伏到出伏,这段时间正是我国夏季最热的时候。 “热在三伏”是统指三个伏。那么,“三伏”中究竟是哪一阶段平均气温最高?一般来说是中伏最高,所以那时段的节气名称叫“大暑”。但一年中日极端最高气温却不一定在中伏,尤其在东部滨海地区也包括青岛,大多是热在末伏。这是因为海水热容量大,春夏季升温比陆地慢,所以东部沿海地区全年最热在8月上旬和中旬。 我国自古就有“歇暑”的习俗。民间过三伏要吃清凉消暑的食品。此时瓜果成熟,人们将瓜果浸在打来的井水中,等浸凉再吃。由于瓜浮水上,果沉水底,故名“浮瓜沉李”。每到这一季节,家家户户浮瓜沉李,为赏心乐事。三伏天民间的饮食很有特色,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是为了多出汗,排出体内毒素。除了排汗的食俗,我市乡间还有伏日以狗肉羊肉进补的习俗。 入伏后适逢农历六月初一,在青岛都有过半年的说法。按说过半年应该是七月初一,但老辈人沿袭了这种传统,即六月初一过半年。特别在乡间更为重视,旧时,胶州农村这天要“挂锄”放假,乡民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祈求丰年的节日。这时的小麦已收割完,农家要尝新或走亲戚,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供桌,放上蒸的枣饽饽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红色“福”字,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之后,人们高高兴兴地吃顿饺子,也有吃肉、青菜、粉条、海带做的“杂烩菜”。男人们还有在麦场猜拳行令,十分尽兴。 六月初一过后,接着六月初六又是一个大节。六月初六,民间称“望夏节”、“炒面节”、“闺女节”。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即墨、崂山一带至今仍有新媳妇歇伏的习俗。民俗专家叶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