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名为《让座的尴尬》的帖子在青岛新闻网的论坛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篇帖子所反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美德在年轻一代身上是否正在流失的关注和讨论。
任性的孩子让人们反思道德教育的缺失
&
nbsp; 那篇引起关注的
帖子原文如下:
“几天前在公交车上遇到的一幕,让我感觉特别不舒服。
早晨上班时间,从埕口路上来一位老大娘,70多岁的样子,颤颤巍巍上了车。车上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和其四五岁的儿子并排坐着。看到老大娘,年轻人赶紧站起来让座。老大娘说了声谢谢刚要坐下,年轻人的儿子不干了,躺在座位上拉着爸爸的手坚决不同意父亲让座,嘴里还嘟囔着‘让爸爸坐,不让奶奶坐’。
老大娘一愣,赶紧挪到一旁,让年轻人坐。年轻人显然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有些尴尬,赶紧和儿子商量,可儿子仍坚决不同意。过了一站又一站,年轻人慢声细气地跟儿子讲道理,可儿子根本不听,一直到老大娘在海员站下车,年轻人对儿子的思想工作也没有做通。
从埕口路到海员站大概用时一刻钟,年轻人给儿子做工作做了一刻钟,老大娘站了一刻钟,其他有座位的乘客也不动声色地坐了一刻钟。
年轻人是个懂礼貌的人,但面对自己任性的儿子,竟一筹莫展。对孩子的教育仅仅靠讲道理是不是太单薄?就这一点来说,他是个不称职的父亲。
还有坐在座位上的青年乘客们,你们还能坐得住吗?孩子任性情有可原,你们呢?不能给孩子们做个榜样吗?”
见到这篇帖子,马上有另一位读者发表了自己曾遇到的相似情景:“大约是两周前,我乘坐36路车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位老人从海泊河车站上车,一对带着小女孩的父母看到老人后,当爸爸的立即站起来给老人让座,没想到那个三四岁的小女孩马上大声哭叫‘爸爸坐’。当爸爸的就批评孩子,女孩根本不听,只管大声哭叫,于是当妈妈的就站起来让当爸爸的抱着孩子坐,可孩子还是不答应。老人坐不住了要站起来,当爸爸的坚持要老人坐好。于是孩子一直哭闹到下车。”
由此看来,这样的场景并不是个案。人们在纷纷为孩子的任性摇头叹息的时候,忍不住要问,是不是我们对下一代的道德教育出现了问题?有人说,这不仅仅是“让座的尴尬”,更是三代人之间的尴尬啊,现在的家长太溺爱孩子了,全家人都围着这一个孩子转,孩子在家里就是“惟我独尊”,不懂得孝敬和尊重父母、老人,怎么能指望他们到社会上去尊老敬老、实践社会公德呢?有人说,小一辈的缺乏教养体现的是长辈的教育无能,这一辈的孩子“福”享得太过了,即使犯错也不会受到适当的惩罚,逐渐使稚气演变成败坏的风气,其实家长的过分“心软”只会害了孩子。还有人说,孩子虽然小,但也不能宠着,一些好习惯就是要从小养成,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好品质。
在讨论这一话题时,记者还偶然听到了另外两个故事:一个小女孩的母亲把女儿的零食拿给来家中做客的朋友的孩子吃,竟然遭到了女儿大哭大闹的抗议,纵然母亲承诺马上再给女儿去买更多的零食,也没能安抚住这个“骄傲的公主”;还有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因为是家里的长子长孙,特别受宠。后来男孩的姑姑也要生孩子了,男孩竟然气恼地说:“等姑姑有了小孩我就打死他。”原因是男孩不愿意有人分享全家人对自己的宠爱。也许这只是孩子不懂事的表现,但是“童言无忌”也往往折射出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我们的独生子女一代被称为“独一代”,但愿这个“独”字不会成为霸道和独行其是的代名词。
由让座的尴尬引发的另一个话题
人们在叹息孩子的任性、感慨家庭道德教育失败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另一个细节:在那些父母苦口婆心劝说自己的孩子为老人让座的时候,车上其他在座的青壮年们为什么不能站出来,给老人让个座?给不懂事的孩子做个榜样?
在话题讨论中,竟然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老人坐车不花钱,我们坐车可是花钱买了票的,凭什么给免费坐车的让座?甚至有人说,那么大年纪了,不好好在家待着,跑出来跟我们挤车,令人厌烦。
这样的声音令人不齿,也令人疑惑,是不是在部分年轻人身上,传统的美德正在逐渐流失?他们自己尚且如此,又怎能教育好下一代呢?这样的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怎么可能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有一位名叫“原始森林”的网友说得好:“年轻人给老人让座是应该的,是做人基本的道理,我们都会有老的一天。我记得在西方发达国家公交车的‘孕妇老人专座’即使空着也没有年轻人去坐,因为你如果坐了会被人笑话、被人看不起,是低素质的表现,大家都会疏远你的。我们的教育真是个大问题,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慢慢改变,这是为了我们自己,希望将来我们老了的时候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主动给我们让座。”
特约编辑: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