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国青年报》以《国务院调查组离开之后》为题,报道了阜阳市劣质奶粉事件善后中的种种乱象。这种种乱象中,最让人感到愤慨的莫过于阜阳市信誓旦旦地向国务院调查组承诺的免费治疗,竟然仅仅只维持了几天,等国务院调查组一走,阜阳市向劣质奶粉受害婴儿提供的免费治疗也随之嘎然而止!
如果
说此前曾经被新闻媒体广为报道的阜阳市太和县城东工商所正副所长被假撤职、两名管理员被假开除的“欺骗国务院”的事件还是一起偶然事件的话,那么《中国青年报》此次披露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善后中的种种乱象,则说明这种欺骗其实有着某种必然性。
近一个时期以来,从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到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再到江苏铁本事件,国务院调查组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哪里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国务院调查组就出现在哪里;国务院调查组就出现在哪里,哪里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在老百姓的眼中,国务院调查组已经成为当代“钦差大臣”、“八府巡案”!
我想,阜阳市之所以一再发生欺骗国务院的事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的水平监督和问责机制不健全。因为国务院调查组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督和问责方式是建立在地方政府的水平监督和问责机制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就行政管理的规律而言,各级政府都应该有自己的管理权限;而且,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度里,即使是对于重大事故,国务院也很难做到“事必躬亲”。事实上,近年来国务院工作组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国务院调查组从最初由部委办公室派、部委派,发展到现在由国务院直接派,级别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大,便是最好的证明。
阜阳市之所以敢于一再欺骗国务院,还因为阜阳方面清楚地知道国务院调查组是来“灭火”的,只要“火”一灭,调查组就会回到北京,不可能常驻阜阳。国务院调查组这种“灭火”的性质,决定了阜阳方面应对调查组的方式也只能是“灭火”式的,即只要暂时让国务院调查组“满意”了,就会“渡过难关”、万事大吉!媒体此前报道的太和县城东工商所假撤职事件中,太和县有关方面直言此举
“是为了应付上级”,可以说是对此最好的注脚。但让阜阳、太和方面感到“意外”的是,国务院调查组虽然走了,但众多充满社会良知的新闻媒体却不声不响地来了,从而使其欺骗国务院的丑行现形!
为维护国务院调查组的权威,笔者建议国务院调查组认真解剖一下阜阳这只胆敢欺骗国务院的“麻雀”,杀它一个回马枪,对阜阳劣质奶粉的善后也来一次调查,查查谁是欺骗国务院的“元凶”。因为从《中国青年报》的相关报道可以看出,医院停止对“大头婴儿”进行免费治疗只是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阜阳市政府承诺的免费治疗经费没有及时拨付到位。(瞿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