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讯(记者胡劲华)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10天的艰辛讨论昨天终于落下帷幕。在各方代表的讨论下,引起各国强烈不满的《凯恩斯决议》终于有了松动,而中国5处遗产地顺利通过大会评估。
对中国等国家的申遗热,有关官员表示,申遗并不是栽下了“摇钱树”,而应该是种下一份
责任,对人类共有自然文化遗产尽保护之责。对申遗成功的国家而言,实质上是被戴上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紧箍咒”。
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巴达兰在闭幕式上称,“不断消失的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趋势,迫使人类要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在‘成名’的同时,不是简单的获得旅游效益,而是要大量投入精力财力去保护她,如果没做好,那是对子孙的犯罪。”
中国古建筑保护“四大名捕”罗哲文、谢良生等表示,如果没有利益驱动,“申遗会从100度的热情降到0度,上榜积极,护榜也不容易。但如果只是重申请轻保护,则是自杀,进‘黑名单’甚至除名,每年接受评估质询,并投入资金和力量去保护,这都是申请的地方政府需要慎重考虑的。”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迹理事会文化遗产评估专家,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也表示,确定世遗名录不是目的,而是保护的开始。“每6年有个定期监测报告,而每年、每月、每天,缔约国有自己的监测,如果管理不善或者由于自然、人为等原因遗产地遭破坏,就会被‘举报’。此次讨论的121处遗产地保护状况,是监测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五处被讨论的遗产地也是被‘举报’了,联合国的组织要通过会议来了解改善情况,并提供技术等方面的帮助。”
郭旃强调,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一些地方政府申遗时要注意的。
对于大会期间,中国一些专家和民间组织发出呼吁信,世遗官员表示,对于这些“举报信”,大会相应的机构会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相关工作。大会曾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举报信,去年对“三江并流的紧急评估”也是接到“举报”后采取的措施,“对于呼吁信,委员会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委托专家和咨询机构到现场进行调查和监测,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议,有的会要求缔约国在下一届大会上提交相关报告,接受评估。”
责任编辑:孙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