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放开粮食生产、收购、价格和市场,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市场体系,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减负和粮食安全,目前,已建立起储备、市场和粮油食品安全三大体系,发挥主渠道作用,保证了粮食安全。今年,
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丰收,粮食价格稳中有升,种粮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据统计,仅小麦一项为农民带来的收入就比去年增长了40%多。 充实地方储备,完善了两级地方储备体系。为保证粮食储备,我市从2002年开始,加强了地方储备粮体系的建设,加大了地方粮食储备中心库建设的力度。3年来,我市按照国家储备库建设的标准,共投资1.3亿元,建设地方储备库仓容28.9万吨,其中市本级17.4万吨,各区市11.5万吨。目前,新建高标准的地方储备库已占地方储备规模的75%,市本级和崂山、黄岛、城阳、胶南、莱西已经实现了地方储备粮入中心库实行集中统一储备的目标,即墨、胶州、平度市政府已确定了地方储备库建设计划。
培育完善了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开放后,我市运用市场的手段补充粮源、调剂品种,重点抓了市级市场的建设。利用第三粮库临近港口、铁路、公路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合资700万元兴办了青岛市粮食综合批发交易市场,成为青岛市口粮现货批发专业市场,交易区面积8000平方米,吸纳经营业户130家。市场建成后,正常日交易量平均在300吨以上,2003年交易量达12万吨。有效吸纳、集聚了社会粮源,市场粮食存量常年保持在7000吨左右,粮食批发市场对吸纳粮源、调节品种、保证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立粮油食品安全体系。为推进粮食社会化管理,加强行业自律,我市成立了青岛市粮油行业协会,开展了放心粮油和放心粮油流通企业评定活动。按照抓好市场龙头、规范生产源头、净化流通渠道的基本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粮油商品放心率达到96%。建立了粮食与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联动机制和规范市场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了“生产基地抓、流通环节管、市场销售查、部门联合检、群众积极参与、新闻媒体公示”的工作体系和条块结合、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了我市粮油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严格把住了市场准入关。
调整优化购销企业布局,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我市打破了基层粮食购销企业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界限,实施了以强带弱战略,对购销企业的布局进行调整,使购销企业由原来的135个归并为85个。粮食购销企业转变粮食收购方式,积极组织职工下乡入户收购,方便农民售粮。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外地粮源补充本市市场。放开两年来,粮食购销量逐年增长,全市粮食购销量分别达到188.4万吨和213.6万吨。
大力发展粮食订单收购。在2002年试点的基础上,2003年我市进行了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种植、收购的推广工作。经过两年的试点,全市订单面积已达25万多亩,优质专用小麦在普通小麦价格的基础上加价6-8%,新品种的平均单产达到500公斤以上,使签订订单的农民每亩小麦增收近百元。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市政府结合青岛实际认真落实了中央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今年起,国有土地出让金的20%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崂山、城阳、黄岛三年内取消农业税,5个县级市每年降低3个百分点,3年内全部取消。降低农业税后,根据各区市的不同情况,按照不同比例,通过转移支付进行补贴。并落实了对种粮农民的直补政策,今年直补小麦面积315.92万亩,每亩补贴14元,补贴农民资金4423万元。(本报记者韩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