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项目经过两年的研究,各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组织的7个多学科航次的调查,以及开展系列室内实验研究,已按原计划完成了前两年的任务,按期提交了分析结果及数据,较好地完成了预期任务,并取得了一
批阶段性成果,各课题各项评议内容均取得了优良成绩。
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发现东海原甲藻赤潮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并观测到赤潮爆发前原甲藻细胞在水体中层密集的现象;以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等技术手段并经与国内外专家讨论,确认东海赤潮高发区大规模原甲藻赤潮的原因种应为"东海原甲藻";首次在我国东海发现与东海原甲藻赤潮共生的大规模亚历山大藻有毒赤潮;初步揭示了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东海原甲藻对营养盐的特殊适应能力;证实了"暖水团"、上升流锋面等关键物理海洋过程与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初步建立东海重点赤潮发生区波浪、潮流、海流和赤潮细胞移动、物质对流扩散的数值模型,并进行了赤潮种源输入的数学模拟;首次对我国大规模有毒赤潮现场水体的毒性、来源及其潜在威胁进行了研究,发现亚历山大藻存在一些新的未知藻毒素,原甲藻无毒但可能有害,对有毒有害赤潮的危害机制提出新的认识;从机制研究着手,研制成功一种高效有机改性粘土。
专家建议,在前两年一些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目标,加强和深化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种群分布规律;原甲藻生活史;营养物质补充交换、生源要素循环更新;水层稳定性与赤潮的关系;水动力、水质和生物数学模块的系统集成;二类水体遥感模式;赤潮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营养盐宏观调控在预防和减少赤潮方面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增进各课题间的联系与交流,以期在后三年的研究中取得更大进展。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各课题作为项目的重要组成都有必要在下阶段继续设置和予以支持。
各课题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都已超过原计划。通过项目课题研究工作,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赤潮研究队伍,一批中青年专家已在国内国际赤潮研究上崭露头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