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村官大减员,书记主任一肩挑”,这件事,理所当然地受到舆论的普遍关注。据《中国青年报》6月1日刊发的消息,这次的“大减员”动了真格,力度很大,规模很大,“全省累计将减少村级干部10万人”——可称之为“十万大裁官”了;另据报道,这种“大裁官”的“大举措”,是“在全国率先尝试书记主任一肩挑
,村支两委交叉任职,以减少村干部人员、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队伍冗员、冗官的现象,人所共知,是个老大难问题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莫过于前一阶段媒体上公布的一组数字了:据不完全统计,乡镇一级需要农民养活的人员约1316.2万人,平均每68个农民就要养活一名干部,因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占农民实际负担的40%左右。官满为患,带来的,还不仅止于老百姓经济负担加重这“一本账”,还是滋生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形式主义乃至腐败的温床。这一点,已成有识之士的共识,中央对此也十分关注。上届政府,朱镕基总理就下决心“裁官”,从中央部委做起,但,这只是一个“破题”,还有大量的“文章”要做。因此,我说,湖南这次“大裁官”,裁得好,深得党心民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裁得好,但并不代表一裁就好,从此“天下太平”了。我看,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立即考虑,否则,“裁官”后的“下回分解”,很可能就会是欠缺的,甚至是尴尬的、失败的。
一是要防止“减责”跟进。你不是“裁官”吗?我没人了,那就少干事呗,于是,为人民服务成了纸面文章,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让位于消极怠工和消极应付,一句话,职责、责任也跟着“减负”了。
二是要防止“变通”跟进。人裁了,但事儿要人去做呵。于是,不是积极主动,不是减员增效,而是“看”问题,攒问题,等问题成堆了,两手一摊。怎么办呢?变通呗。于是,在有些人那里,最好的办法是“一平二调”——计划经济体制下惯用的那一套死灰复燃;最好的办法是,“借人”,向“辖区”下属和所辖单位、企业借人,张三单位借半月,李四企业借一年,如此等等。这下可好,原说减官增效,不但没增效益,反而加重了下头的负担了,——恐怕借人的同时,连工资也一并“借”走了,所借的人,仍由下头发着工资奖金呗。
三是反弹。先减官,没问题。风头一过,就用各种方法“进人”,比如临时聘用呵,“帮忙”呵,然后慢慢瞅准空子,再要编制,再“挪用”编制。这样的实例,以前有过,不可不防。反弹猛于虎。今天裁,明天补,今天裁,明天加,拉锯似的。不但没裁下去,反而官越来越多。
四是防止“有限跟进”。即,此举仅止于村官。一个省就裁10万村官,这笔账真的是一笔大账,这个工作做好了,确是一件得民心合民意的民心工程,确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十分得力的举措。但是,光裁村官,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冗官”问题就此解决了?答案怕是否定的。应当算一算,村官“以上”,有多少冗官,要裁多少,怎么裁。要有相应的设计、方案、举措。如此,才能真正解决冗官问题。
“靡(无)不有初,鲜克有终”,是最让人头痛的事,也是一切积弊产生之根源。一项好的举措,关键不是看开始,而是要看全程,不仅看其“破题”,而且看其“下回分解”。我想,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大裁官”罢。朽木
编辑 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