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黄海边上的青岛,与隔海相望的韩国有着一衣带水的历史渊源。
如果以当代中国开放发展为背景审视青岛与韩国的经贸及各项友好关系,我们会清楚地看到,从1988年第一家韩国企业来青岛投资建厂到2003年的15年间,青岛已成为目前韩国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城市
,现已登记注册的韩国企业累计达到5500家左右,实际投资超过50亿美元,韩国投资在青岛对外开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作为对过去15年对韩招商工作和各项交流的大检阅、大回放、大总结和大动员,将于今年7月3-9日举办的首届韩国周,无疑将对青岛乃至山东发展对韩关系,承接更大规模的韩国产业转移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就在"韩国周"举办前夕,记者专访了青岛市外经贸局负责对韩工作的副局长孙恒勤。
"韩国周"的承前启后意义
说起青岛举办韩国周的缘由,"老韩国"孙恒勤先是卖了一个"关子",他告诉记者,就在今年的1月25日,韩国一个大党的议长带着三星、现代等大企业集团的社长来青岛考察访问,前后仅一天时间但感触很深。回到韩国后他对新闻媒体说,如果韩国的政治家、企业家不了解这么一个城市的话,是不应该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早上坐飞机去,下午就可以回到我们的国家,只有1个小时的飞行路程,并且跟我们国家这么密切,经济又如此充满活力,如果不了解这么一个城市的话,韩国的政治家和企业家是不称职的。这位议长的话充分道出了青岛与韩国之间一衣带水的近邻关系,而经过十几年的经贸往来,青岛与韩国的各项关系更加密切,作用更加突出。
所以,青岛市政府与韩国总领事馆共同考虑并决定,将于7月3日-9日举办一次韩国周活动。这次的韩国周将主要突出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岛是韩国人在中国投资创业和居住生活最适合的城市,另一个是韩国是青岛经济文化和经济合作最重要的伙伴。而在具体活动上,青岛将在市级层面上推出经贸交流、文化交流、文体活动三大板块,计40余项活动。除此之外,将在12区市和保税区举办分会场,准备邀请将近1万名韩国客人到青岛。活动期间,不仅邀请青岛的姊妹城市和友好合作城市如大邱、仁川、汉城、釜山等城市和韩国5大经济团体协会人员来青,还将邀请中国国内的韩国企业代表1千余人前来参与。
作为首届韩国周,青岛为此安排了大量的文化、体育等交流活动,同时还将总结和表彰一批韩国人和韩国企业,表彰他们在过去十几年间对青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与以往搞活动就是拉项目的做法不同,本次韩国周,青岛的主要思路是通过活动创造气氛,借此推动青岛与韩国各项事业交流的大环境建设向深入发展。
如果从更深层次意义看韩国周的话,大环境建设的意义将直接关乎招商韩国的层次、水平和规模等,关乎半岛制造业大局。纵观15年来青岛的软环境建设,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是通水、通路和通电;90年代是想办法能够就医和上学;而到了21世纪是讲大的投资环境创造。
大环境建设十分重要,这比单纯引进一个项目更重要,大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对一个城市和地区的认同感,尤其文化的魅力更具有吸引力。因此,青岛市的立意和思路非常正确,即把原先简单处理外商投诉、办理项目一条龙等个别服务,变成大面积服务,应当说这是一个很大变化。
15年,让我们感动什么?
韩资的大规模进入,是青岛开放成果的具体体现。
从1988年起,韩国投资青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1992年前,投资项目多是玩具、箱包类、服装等加工类小项目。而从1992年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间,韩国企业可用大举进军来形容,鞋类、集装箱、纺织、电子等韩国大项目纷纷来到青岛,来得也非常早。在金融危机过后至今的第三阶段中,最大的变化在于韩国大企业以开拓中国市场为目的进入中国,这也是青岛对外开放历史上的一大变化。
如果2000年前韩国企业是以利用青岛港口优势和人力资源做加工贸易出口的话,在这之后,韩国投资明显转向以中国市场为主的大企业投资。仅2003年,青岛就批准了4个过亿美元的大项目,像投资3.8亿美元、年产70万吨的LG芳烃项目,这是青岛历史一次性批准的制造业最大项目。其它的还有2002年批准的一期工程就达1.8亿美元、生产15万吨不锈钢板的浦项制铁项目,还有LG手机项目等。
沿着历史的脉络不难发现,青岛承接韩国产业转移包括正在建设的半岛制造业基地,每个阶段和每个时期都有它的内容,现在看得清楚,上个世纪青岛承接的多是玩具、服装、家电电子、集装箱等,而从现在开始承接的就是它的重化工业,包括LG、浦项制铁、高丽制钢、造船等,无一不是体现了一种大的变革趋势。青岛的所作所为恰恰体现了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战略要求,而且青岛的内容更加具体。正因如此,青岛要借本次韩国周再动员之际,青岛更应在国内许多省市激烈竞争的趋势中发挥自身优势,把承接韩国产业转移的这篇文章做好。
最近还将有一个非常大的举动,青岛正在积极引进韩国造船项目。众所周知,韩国和日本是世界两个大的造船国家,2003年他们的造船规模达到世界的70%。去年以来,韩国造船企业纷纷到青岛考察访问,有的已经很有眉目。如果这些造船项目落户青岛,同样会给青岛的产业结构提升带来很大变化,加上已经落户青岛的一些大的制造业项目和正在洽谈的大项目,青岛实现从轻纺城市向大工业城市转变的梦想为期不远了。为此,韩国的有关人士猜想,如果青岛大造船项目确定并形成规模,将会改变青岛的经济版图并影响世界的造船业。
从贡献度的角度上讲,15年来,韩国企业给青岛创造了近30万人的就业,青岛出口的前20位中,有10家以上是韩国企业,过亿美元的企业有4家。不光如此,这些韩国企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以青岛近郊发展为例,莱西的李权庄镇原先是一个纯粹的农业镇,而一家叫泰光的韩国制鞋企业在1994年落户该镇后,改变了李权庄镇的面貌。它的一个项目带动了随后的5个项目进入该镇,现在该镇财政收入的80%都来自于泰光的贡献,泰光每年上缴税收多达5、6千万元,所使用的职工多达1.1万人,而它在2003年的出口也让人惊讶,达到1.5亿美元。
除此之外,韩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其成效不光体现在就业、税收、产业升级等方面,在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韩资企业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像泰光等企业的捐资助学、助残帮扶等行为深受当地人的尊敬。
在以商招商方面,韩国企业家的精神也让人感动。胶南有一家叫振亚玻璃的韩国企业,总经理姓尹,曾担任过韩国协会的会长。胶南市每次到韩国招商,他都要自费赶到韩国帮助介绍青岛的投资环境,应当说,他所做的这些事情都超出了作为一名企业总经理的范畴。这次的韩国周,他又一次站出来,要邀请韩国的三星、LG等大企业社长来看看青岛的变化。
超越历史的眼光聚焦
就总结和回顾而言,15年来,青岛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对韩国的招商引资和对韩国的交流,一直放在工作的重要地位,这个战略非常正确。今天说来,在中韩两国建交前,青岛市委市政府就率先走出去,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历史贡献。
在对韩招商引资过程中,青岛比全国其它城市有几个非常先进的地方。如在独资问题上,青岛95%以上韩资企业是独资企业。今天搞独资企业已经算不了什么了,但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在中国搞独资企业非常少见,而青岛却大量搞独资企业应当说非常有远见,因为当时存在外资平衡的问题,还有中方控股问题等,可以说,在当时体制并不清晰的状况下,青岛的思想解放非常超前,正因如此,为后来韩资企业大规模进入青岛奠定了很好基础。许多十几年前落户青岛的企业今天依然茁壮成长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青岛市委市政府用战略眼光解决的几个大问题值得回顾。如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村村冒烟、户户点火"非常正确,当时没有工业园区,青岛广泛发动乡村近郊把闲余劳动力利用起来并使之走向工厂,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这是带领农民致富非常捷径的办法。而90年代后半期,青岛又非常及时地发展了园区战略,把韩国企业及时引进园区并使之不断配套。
在值得回顾中,青岛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关注和致力于对韩国企业的环境建设更是可圈可点。比如海上通航,首先解决了飞机通航之前的交通问题。在飞机通航上,青岛积极争取了跟汉城的直接通航,后来又争取了跟釜山、大邱之间的通航。一个城市跟一个国家的3个城市通航的情况,在国内来讲很是少见。而1994年最早在青岛开设的韩国总领事馆,为青岛后来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吸引韩国投资企业,客观上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尤其这两年,青岛更是把对韩国招商当成开放的重头戏,特别在大项目跟踪上,先后成立了若干团队招商,针对韩国大企业和大经济团体进行专业化招商,成效十分显著。
如果过若干年再回头看首届韩国周,相信它的推动意义,必将载入青岛与韩国新世纪的发展史上。(唐志军)
责任编辑:赵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