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山东观察 > 正文
山东经济偏重一下韩国 增强韩资对半岛各城市的渗透力
青岛新闻网  2004-06-01 09:47:30 大众日报

页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关闭

 

  从2000年开始,韩国资本对山东半岛各城市的渗透力悄然增强。

  2001年、2002年,韩资的数额迅猛增大,其增幅远远大于欧美地区的投资。到2002年底的时候,根据半岛各地市外经贸局的统计,韩国已成为山东第一投资国,仅青岛一个市累计利用韩资就占了韩国在华投资的1/4。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山东半岛要
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全国第三个制造业基地,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日韩产业的转移。

  目前,日韩两国所占的山东外贸比重接近一半。但研究半岛城市群的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研究生秦波认为:山东在对外经贸交往中,应偏重一下韩国,把与韩国的经济合作放在相对突出的位置。

  他的理由是:山东半岛在地理上和日本之间隔着朝鲜半岛,与之交流并不通畅。与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相比,山东半岛与长崎之间的海上航线距离远于上海。

  由于历史因素,日本早期在我国的投资更多地放在东三省,后来对天津和长三角的投资逐渐加大。目前,日本在天津的投资占日本在华投资的70%,对长三角的投资也大于在山东的投资。相比之下,山东吸引韩国投资倒是有很多独到的优势。

  早在中韩正式建交之前,山东半岛与韩国就有海运相连,这种非同一般的友谊是半岛吸引韩资的有力因素。

  韩国的仁川、牙山、群山、木浦等城市与青岛、威海、烟台,海运十多个小时即可到达。

  韩国在空间战略上还提出“广义西海岸”发展规划。政府提出将韩国的发展走廊与覆盖上海、青岛、北京的环渤黄海地区通过铁路相连。而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9%集中在西海岸,其中包括汉城、仁川、京畿道在内的首都圈,这就为双方合作提供了难得契机。

  在产业方面,山东与韩国在两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一是韩国上世纪60年代曾大力发展过纺织、制鞋、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试图将其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地区。半岛不仅劳动力充足,且具有良好的纺织基础,易于合作。二是韩国目前具有一定国家竞争优势的汽车、电子、钢铁、造船、石化和机器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半岛具有浓厚兴趣,而韩方为了降低成本,已经在采用水平分工协作的方式转包一部分零部件生产到半岛。

  再加上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因素,山东半岛对韩资的吸引力大大超过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连绵区。所以,在环渤黄海经济圈跨国城市走廊中,半岛偏重一下与韩国的经贸合作是一个切合实际的选择。

  与韩国的合作,应重视政府的作用。韩国属于“政府指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奉行“政府积极干预主义”,企业的决策不仅受市场支配,而且受政府引导。一般而言,吸引外资最好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但正由于其企业与政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政府部门可以采取更主动的态度,通过建立协会、定期召开研讨会等方式展开合作。

  比如,山东大约2/3的韩国投资来自于以汉城为中心的都市圈,其中55.3%的投资者来自于首都汉城,10.6%的投资来自京畿道。

  这样政府部门就应特别注意与韩国都市圈的地方政府加强联系。此外,要注意跟踪服务,为已在半岛投资的企业创造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如开办韩语学校,为跨国投资者提供子女入学条件,可以在一些中学普及韩语教育,力争在语言环境方面为韩国产业转移创造国内独一无二的条件。

  政府还可探索利用韩资盘活国有资产的有效形式。为韩国大企业并购国有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和法律保障,降低韩商实施并购的法律风险,增强韩商并购国有企业的信心。

  对韩招商,应以引进韩国大型跨国公司为重点。韩国30家财团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占4/5以上,而前5家大财团的产值超过30家财团总和的1/2。所以山东应瞄准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健全服务体系,吸引重大项目落户。

  偏重与韩国的经贸合作,要把握主动,选择有利于山东长远发展的产业落户,而不能被动地接受对方的辐射。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助理研究员欧阳慧调查认为:韩国在山东的产业转移,目前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如近5年多来,在轻工和机械电子行业,韩国仅把一些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工序和产品生产转向山东沿海地区,自己转向进行附加值较高的生产工序以及产品技术开发、市场销售和贸易服务等活动,使山东成为其区域性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山东沿海加速出口工业化,出口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产业联系以外部国际联系为主,与中国当地联系薄弱(韩资企业的主要原料和零部件来源是韩国和欧美日,主要市场是欧美日、韩国和东南亚)。因此没有提升山东工业体系在国际性与区域性市场中的位次,只是抬升了韩国在国际性和区域价值链中的位置。

  其次,韩国把一些传统产业的技术设备直接向山东沿海地区转移,只发生在纺织业等少数行业领域。但从这些企业运营情况看这一途径并不十分成功,对山东经济带动作用不大。主要原因是:传统产业国际市场不景气,生产能力过剩。另外,我们有关行业生产能力也较强,而且具有设备更新能力,与韩国竞争较激烈。

  所以,在产业转移中,头脑一定要冷静,在引进劳动密集性和资源密集性产业的同时,也应着力培养资本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产业,特别要注意发展深加工型工业。 本报记者 周学泽

  编辑 张伟明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报业集团服务热线为您提供飞机订票、送票上门,电话:2871111】

  ■ 发表评论
 
内容
 ■ 超级链接
·海信广场七周年 LOGO万元征集
·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在热招
·解密雅思内幕 助你雅思高分
·青岛雅思备考指南 请考生注意!
·英国硕士预科课程火爆招生!
·崂山可乐热销岛城市场探秘
·如何成为中国市场总监/销售经理?
·北交大MBA学历学位青岛班6.5开学
·如何提升人际影响力 超越竞争对手?
 

 相关链接:


 ■ 站内检索


新闻网简介 会员注册 广告服务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鲁ICP证 000149

青岛新闻网读者留言板 值班电话:86-532-2933059 传真:(0532)296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