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青岛,在校园、在社区、在村镇、在福利院和敬老院,都会看到一些亲切而熟悉的面孔。他们是活跃于京剧、话剧、吕剧和交响乐等领域专业院团的专业演员们。初春时节,他们从固守的剧场舞台“出走”,兵分四路,大队人马穿街走巷,流动演出。所到之处,总有期盼的眼神和热闹的人群……
&nb
sp; 到社会福利机构“回家看看”;把“乡音乡情”送到村镇老百姓的家门口;在高校和社区广场“走近交响乐”;到希望小学和贫困地区学校“放飞希望”,2004年的春天,岛城四大文艺院团结合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和受众群体,拟就了四大演出专题,声势壮大地拉开了全市专业文艺院团公益文化大行动的序幕。
在青岛,专业院团在基层文化义演中唱主角,尤其是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做法并不鲜见,而此次四大院团的联合行动却是“专业文艺队伍集体面向基层开展公益性服务”的第一演,专业院团首次集中独立组团,开始推广有计划、分区域、大规模的长效演出活动。
100万元与400场———树公益文化品牌
公益文化大行动的主办方青岛市文化局已作出决定,自2004年始,每年专门为该项活动的开展划拨100万元资金,用以支持全年400场公益性演出。此举进一步表明青岛欲打造专业文艺院团公益文化品牌的决心和魄力。
作为此次活动的策动者之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局长亢清泉具体阐明了酝酿此次活动的初衷:“公益文化大行动的服务受众范围,直接说明了我们欲将此项活动长期开展下去的重要意义,这其中有希望小学和贫困山区的学生,有敬老院的老人们,有环境较为封闭的村镇里的农民朋友……他们都是社会上最需要给予关爱的人。”
“公益文化大行动就是要让更多没有机会走进专业剧场的人,同样能够享有近距离观看专业演出的权利,感受来自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怀和温暖。这同样也是文艺队伍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一次具体实践。”
主办方也反复强调,此次活动所秉持的主旨是“真情演艺、真诚奉献”。
公益性与市场化———两条腿走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曾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应采取文化的公益性与文化的经营性并举的发展路径。这一论述恰恰也概括了岛城专业文艺院团目前的发展方向。
公益文化大行动的公益性意味着演出人员是没有收益的,文化主管部门的投入将完全用以维持演出队伍的食宿行等日常开销运转。而专业演员的热情和职业素养使演出质量没有打半点折扣。
选择周边县市的48所希望小学和52所贫困小学进行演出的市话剧院不得不在操场上用宽胶带拼贴起腈纶地毯作为舞台,几十名剧组人员已经在平度市驻扎了将近三周,即将转移至其他县市继续驻扎下去;以敬老院和福利院为重点服务区域的市京剧院还特别将演出过程向前期化妆阶段延伸,与观众有了更为密切的直接交流。
市京剧院的一位负责人表明了参与这项活动的态度,他首先算了一笔账:参加公益文化大行动将会使该院因错失部分商业演出而减少几十万元的收益,但是他却认为很值得。因为对于专业文艺演出团体而言,除了开展自己的创作、排演、演出等一系列常规性工作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到自己所创造的无法以收入来衡量的社会价值。他说这从老人们那激动的神情中就能得到印证。
公益演出进行的同时,各院团同样兵分几路,采取了轮流应战的策略。公益文化大行动开展近3个月以来,市话剧院的《寻找爸爸毛泽东》剧组赴上海参加了当地每两年一度的优秀儿童剧目展演,同时在上海儿童剧市场赢得了超越省级院团的最高出场费。另外,院团还将于近期策动新一轮的新剧排演,剧目的选择已暂时集中于国家话剧院的两部新作;市京剧院的《智取威虎山》则二次南下江浙,在江南掀起了又一轮重排红色经典剧目的热潮,同时,一部以方志敏为题材的新京剧正在酝酿中。
原创作品普及———另辟蹊径
应当说公益文化大行动不仅使越来越多没有机会走进剧场观赏专业演出的观众受益,同时也为专业院团提供了展示与普及院团优秀或闲置原创作品的机会,不失为一种双赢之举。
始终在全国奖项评选以及剧目的市场化运作中占尽风光的市话剧院无疑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院团确定参加公益文化大行动的两出剧目《陈小虎》和《寻找爸爸毛泽东》都是曾经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精品剧目,其中儿童剧《陈小虎》因为是创作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作品,虽在获奖后几经展演不衰,终究逃不出被层出不穷的后起之秀取而代之的命运。公益文化大行动的开展,无疑激活了经典,保持了院团新旧剧目的循环更新。当然也打破了优秀作品获奖之后即“入库”的宿命。
与市话剧院有着类似收益的还有市民族艺术剧院,公益文化大行动使院团的一些特别排演的原创农村题材戏曲小品获得了生机。以宣传计划生育为主要内容的戏曲小品《一笔账》凭借生动精悍的故事情节以及充满生活趣味的诙谐演绎,令农民观众喜不自禁。这些艺术创作因为贴近生活而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同时也因为主创人员贴近群众才得以创作出如此贴近实际的原创作品。创作与观赏之间由此建立起一种更为紧密的联系。 本报记者李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