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会海一直使政府部门备受指责,精简会议也一再被人们提起,但有时候人们不免起疑:开会到底算不算干工作?
年前,甘肃省金昌市某部门的人事教育科做了一次“基层部门一年能干几天活”的统计,结果为:一年365天,有效工作时间只有121天,平均一周用于工作的只有2.32天(2月15日《甘
肃日报》)。人事教育科列了一个清单,除了有效工作时间之外,其他时间包括:节假日、双休日、应付和参加各种考核、举办和参加各种培训、开会、考核干部、基层调研等9项内容。其中,开会又最具代表性。一年之中,该科室参加省上会议、本部门会议和下级会议的时间达到60天。
显然,这个统计并没有把开会、考核等时间列为“有效工作时间”。“有效”对应的是“无效”。不管这种划分有没有道理,至少说明一点:人们对会议的厌恶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于会议组织者,这是一种尴尬;对于会议参加者,也是尴尬的一种。之所以如此,还在于现实中会议的诸多表现形式:
比如,许多部门会议都邀请领导参加,不仅要请主管领导参加,还要特别邀请当地党政部门的一二把手参加,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会议的重要性。因此,领导的日程总是给这个会那个会排得满满当当,似乎领导的主要工作就是开会的。这是其一。
其二,一年之中,许多党政部门,包括企业都会接到上级的许多会议、培训之类的通知,注明不仅要参加,还要一把手参加,同时还得交一定的费用。似乎一些部门和企业就是为了开会、培训而设立的。
其三,一些问题总是要拿到会议上研究研究,一次不行来两次,两次不行来三次,久拖不决,似乎这些问题是专门为开会研究才出现的。
纵观这些现象,给人的感觉是:一,开会是一种待遇;二,开会是一种权力的展示;三,开会有时候是逃避问题的途径。
应当说,无论对党政部门还是企业,开会都是一种工作手段,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考虑两个因素———
一个是效率。开会如同生产,需要组合各种生产要素,这些要素的使用要讲究效率最大化。效率提高了,就不存在会议“滥”的问题,没有效率的会就可以不开。
另一个是效益。开会是要付出行政成本的,少开会议可以节约经费,是直接经济效益,开会解决问题则会产生间接的社会效益,没有效益的会就没必要开。
但在解决问题之前,如何决定会议要不要开?按照金昌市这个部门的说法是:希望以后省上和有关部门少一些无谓的考核,少开些不必要的会议,让基层多干些实事。我的理解是,这句话给出了判断会议有没有必要举行的标准———开会是不是在干“实事”?
符合“干实事”这个标准,解决会议的效率和效益问题就有了前提;不符合这样的标准,开会就不能算是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