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黄安”舰起义后官兵合影。
张大发老人正在讲述起义细节。
55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第一艘军舰,它是由原国民党海军投诚“黄安舰”的。近日,83岁的亲历者张大发老人,讲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现居住在延安三路的张大发是“黄安舰”起义的骨干之一。通过他的讲述,我们又重温了这惊心动魄的历史一幕。
地下党策划夺舰
1948年,日本政府交给中国34艘军舰作为侵华战争赔偿。其中派驻青岛港的有四艘,第22号舰就是被载入了史册的“黄安舰”。1948年7月,28岁的张大发被调到22号舰上担任少尉轮机员。
当时“黄安舰”的中尉舰务官鞠庆珍,有个地下党员哥哥鞠庆玺因身份暴露,于1948年12月被杀害。哥哥生前对鞠庆珍影响很大,而张大发和鞠庆珍是结拜兄弟,王子良(准尉枪炮官)、孙露山(上士班长)、刘增厚(少尉)三人与鞠庆珍平日关系甚好,也经常在鞠家聚会。
受中共地下党的安排,王、刘、孙等人早有夺舰起义的念头了,可是苦于群龙无首,他们觉得鞠庆珍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但大家始终没有在鞠庆珍面前提起过起义的事。1949年春节大家感觉时机已成熟,就结伴以“拜年”为名来做鞠庆珍的工作。事情挑明了,鞠庆珍看到大家对自己如此信任,于是便点头答应了。五人立刻走到供奉鞠庆珍哥哥的灵位前磕头结义,成为了结拜兄弟,并议定正月十五夺舰起义。
夜航之路一波三折
时任“黄安舰”舰长的刘广超恰好回家过元宵节去了,鞠庆珍特别安排了人将副舰长刘振东等人扣押在舰舱,鞠庆珍还利用元宵佳节名义,组织大家到船舱搞个“庆祝”活动。当大家进入船舱后,鞠庆珍命令将起义者们组织起来,给他们安排了相应的工作,并分发了仅有的5枝手枪。
当晚8点40分,张大发按起义计划控制了轮机部,10分钟后装满物资、弹药、粮食随时准备撤退“黄安”舰,从停泊的“小青岛”西侧锚地,缓缓启动。
当时青岛近海泊有四艘美国军舰,大的近万吨。当“黄安”舰在美舰中穿行时,一艘美舰发灯光信号询问去向,鞠庆珍立刻命令信号兵回答:“择地避风”。美方可能看到大小只有自己约十分之一的“黄安”舰,抗风浪能力也确实不行,就没再过问。这样,“黄安舰”就这样机智地起航了。大家精神上不敢有丝毫放松,谁也不能确定天亮前能否顺利抵达连云港。因为国民党海军会利用“黄安”舰航行距离不远,且海上目标明显的特点,立刻派出侦察机寻找哗变的“黄安”舰,并将其炸毁,这是夜航中最大的危险。
黄海海面上寂静异常,“黄安”舰以最快速度向着南方持续前进。此刻,任何打破这种寂静的声响都可能成为死亡的讯号。大家在各自的位置保持高度警觉。
当时负责轮机部的张大发并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但当他听到军舰减速的指令时,感到一阵轻松——目的地快到了。
凌晨5点左右,起义胜利就在眼前,大家又难抑兴奋之情。许多人在憧憬解放区方面迎接自己的盛大场面。
挂上八一军旗
由于时间仓促,联络工作难以到位。当时驻连云港的解放军部队并不知道“黄安舰”是前来投诚的,解放军大炮的炮口迅速瞄准了靠向码头的“黄安舰”!当时的“黄安舰”甲板上装满南撤的物资,既有船上士兵所带的个人物品,也有大量的军用装备。特别是后舱面甲板上的58桶柴油,倘若被炮弹击中,后果不堪设想。
王子良匆匆跑回舱房将床单扯下作为白旗升上了桅杆,来自岸上的炮火也随即停止。
经过进一步联络后,清晨7点,第一艘起义的国民党海军“黄安”舰,终于顺利靠岸。上岸后,全体“黄安”舰成员合影留念(该照片现存青岛海军博物馆)。全体起义有功人员受到中共新海连特区粟裕、谷牧等领导的接见并接受了嘉奖。
此后,国民党海军也没有忘记“黄安”号,随即派轰炸机来连云港企图将它炸沉,因我军早有准备,及时将“黄安舰”疏散隐蔽,敌机只炸伤了一艘挖泥船后无功而返。
解放后,“黄安舰”改名为“沈阳”舰。在解放一江山岛和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号大型炮舰的战斗中,悬挂“八一”海军旗的“沈阳”舰立下了赫赫战功。
相关资料
黄安舰
“沈阳”舰原为国民党海军“黄安”舰,更早为日本海军的“海81”号舰。该舰于1949年2月12日由舰务官鞠庆珍率官兵65人于青岛投诚,是第一艘投诚的舰艇。(据《中国军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