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戴姓村民当场表示,不再对该地权属问题进行争执,愿意为修建新校舍做奉献。1934年5月1日,大麦岛村用卖陀岚的卵石、沙粒所得的1,0278元开始兴建新校舍,市政府还补助资金2569元。新校舍建有教室6间、办公室和图书室等7间。校舍为回字形,并修建了体育场,购置了统一课桌。同时,为方便学生进出学校,在校舍门前修建了一条长400米、宽3米的道路直达湛流干路,现该路已改建为麦岛路。当时的大麦岛村小学校舍建筑模式与湛山、浮山所、山东头等村小学建设规模和风格基本一样,在周围村庄堪称一流。
大麦岛建村已有600年历史,有着它独有而且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村民大多活泼,爱说爱唱,所以村内文化娱乐活动经久不衰,世代流传。过去,村民在捕鱼船上能唱渔歌,拉大网时能喊号子,在坡地里能唱流行歌,走在路上也能哼上一段柳腔。1924年大麦岛村村民蓝以伦等人办起了“地秧歌”。所谓“地秧歌”就是绑上腿子能跑高跷,卸下腿子能唱戏。表演的人物大都取材于戏曲故事,如有唐僧、猪八戒、黄天霸、青蛇、白蛇、货郎、丑婆等16个角色。大麦岛村的高跷在周边村庄稍有名气,表演的人物惟妙惟肖、情节形象生动、技艺超众。每到正月期间,他们都到处表演节目,其表演的《打渔杀家》、《武家坡》、《小放牛》等节目,深受周边村庄村民的喜欢。
因为大麦岛村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还建有一些庙宇用来举办各种祭祀活动。其中“荒草庵”座落于浮山前麓,面向大海。此庵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文化大革命时被毁。现仍存有旧殿三间及三棵古老银杏树与院外的古槐相伴,是一个僻静的道场和修身养性的好地方,1998年被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荒草庵”周边,还建有康有为墓地。康有为1927年2月28日病逝于青岛,葬于李村南象耳山,1985年迁到浮山“荒草庵”东南处,碑文由其门生、艺术大师刘学粟书写,占地700平方米。“荒草庵”在清朝末年时期已成规模,其正殿供奉南海大士,左侧是“三官殿”,右侧是“娘娘殿”,东厢为“七神殿”、西厢为“阎王殿″,对面是“关帝殿”。院落东南建有道士住宿房屋,其山门在东南,形成一个回字形建筑。过去,每逢正月十六日这里便举行传统的“荒草庵”庙会。每逢庙会,人山人海,行人如织,到处是卖糖球的、卖萝卜的……。更热闹要算周边各村来此表演的锣鼓队、高跷队,还有舞龙灯、耍狮子、跑旱船等节目。浮山所东北街雅乐组还专程前来助兴,他们演奏的《苏武牧羊》、《游湖》、《老倌扫殿》等节目,给“荒草庵”庙会增添了喜庆色彩。“荒草庵”曾有一主持道士叫刘阳明,是道教外山派的好乐手。他尤其是对管子、笙、笛子等乐器样样能够拿的起,所表演的节目大多音调清晰,婉转悠扬。由于这人好开玩笑,所以当地人们戏称其“刘阳明吹笛子一流邪气”。另外,他还好看纸牌,只要输了钱他就把道冠往后一推说“这遭要死命了”,这便有了当地村民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刘阳明开牌要死命了”。解放后政府进行土地改革,大麦岛村土地改革评议小组评议刘阳明为大麦岛村第一个地主,原因是他只收租子不劳动。刘阳明一听可吓坏了,他习惯性地把道冠往后一推,口里念念有词说“这遭真要死命了”。
浮山庙又叫朝阳庵,始建于汉朝,位于荒草庵东北一华里处。(注:作者系自由撰稿人)(明日请看“大麦岛村(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