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链影响到百姓的餐桌
去年冬季,黄海水产研究所“北斗”号海洋科学调查船在黄海海域进行了海洋科学调查,调查各项数据结果正在汇总研究中。但科研人员表示,新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过度捕捞,一些鱼类的数量削减势头依然不减。
据黄海水产研究所资源室副主任赵宪勇介绍,就此次调查捕捞的情况看,前几年就开始“濒危”的对虾、墨鱼等还是很少打捞到,很难再现以前黄海越冬场对虾等鱼类繁荣的景象。与此同时,很多鱼类资源还在延续萎缩的状况。
就此次调查的关键种—鳀鱼的调查结果来看,这种吃浮游生物,又是鲅鱼等食用鱼类的食物,在食物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鱼种依然没有摆脱日渐稀少的颓势。
赵宪勇介绍说,鳀鱼90年代后期,在黄海的年产量曾达到过300-400万吨。这种鱼类脂肪含量高,容易腐败,所以基本不为人食用。后来经开发,发现鳀鱼可以提取鱼粉和鱼油,经济效益较高,在90年代开始大量捕捞。
当时,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建议每年的捕捞量应该在50万吨左右,但实际捕捞量在有些年份已经超过了百万吨,导致现在的年产量只有原来的一成到一成半左右。作为海洋生物的关键种,鳀鱼自身的颓势也影响到了百姓的餐桌。
赵宪勇说,鳀鱼是鲅鱼的主食,由于鳀鱼的减少,鲅鱼的空腹率越来越高,很多鲅鱼无奈换了主食。
就鳀鱼这一关键种的消沉,赵宪勇分析会造成三方面的变化,一是浮游生物的天敌要变化;其次是鳀鱼要在食物网中同一级鱼类中失去主流地位,其它同级别鱼类得到发展机会;第三是以鳀鱼为主食的鱼类也会变成弱势,最近几年鳀鱼渐少、鲳鱼渐多也有这方面原因。冷雪刘世禄